{SiteName}
首页
雷州市新闻
雷州市经济
雷州市人口
雷州市旅游
雷州市地理
雷州市交通

浅析郑和下西洋的若干目的

十五世纪初期明政府组织的前后七次的航海行动,成为了本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航海活动。中国上千年来开辟的印度洋航线在此时无论人员及航程,都达到了顶峰。那么是什么动机促使这几次远航的进行呢?历来学术界及民间的有关业余爱好者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众说纷纭,得出的各种结果也不断影响着这几次远洋航行的历史形象与地位。本文将表述作者参考与此问题相关的文献,而得出的一些看法与见解。其间或许还会有诸多不足之处,仅供参考。

就朱棣通过战争夺取政权不久后的政局来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对外宣扬威力,来提高自身在国内的威信,附带也有扩大贸易的目的。即想要通过获得国际外交上的认可来维护所僭越的皇位的合法性,外国朝贡自然也是在政治上增高威望的一种方法。郑和向所有的朝贡国宣告永乐是现任的皇帝,他们应以纳贡的方式表示他们对这一事实的接受。也就是说较之所谓的“宣扬国威”,宣扬朱棣个人的威望其实更符合实际一些。他带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为的是确保那些番邦国主不会拒绝他的命令,但他的目的并不是征服他们,而是威慑和保卫船队的安全。在郑和航海近三十年中,只有三次以武力打败外来的侵犯,都是万不得已迫于自卫才用武力还击。由于漕运的疏通负责海运的那一部分官军就失去了出路,下西洋则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其避免与倭寇勾结为害。《皇明大政记》记载:“西洋之遣,亦因高皇之绪而申之。太仓原有张氏所存海船,兵亦不少,既与海相习,便与海寇相通,倭亦乘之内犯,遂因尽驱之出洋。”

那些因靖难之役而逃居沿海岛屿和海外诸国的臣民,以及其他一些反明势力,“诸番夷多遁居海岛,中国军民无赖者,潜与相结为寇”。这不仅对明王朝构成威胁,直接也严重危害着中国领土的完整。所有这些,说明下西洋另一个政治上的目的,还为了安抚或镇压那些逃居海外的建文帝遗臣们的反抗活动,肃清一切活动于海外诸国的国内反明势力,消灭华侨对他不义行为的反抗。关于建文的下落在当时也确是有存疑的,而且建文在人们心目中仍有一定的号召力,这对巩固中央集权时是一种抵触的力量,也是危及成祖皇位的安全。《万历野获编》也认为:“少帝自地道出也,踪迹甚秘,以故文皇帝遣胡滢托访张三丰为名,实疑其匿他方起事。至遣太监郑和浮海,遍历诸国,而终不得影响。则天位虽不终,而自全之智有足多者。”“文皇初,以逊国伏戎为虑,以故轺车四出,几于‘上穷碧落下黄泉’矣。”据说永乐十八年山东的唐赛儿起义也有替建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从当时国内外的形势上看,郑和出使诸国所要实现的政治目的,对维护我们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巩固明朝的中央集权,是完全必要的。也就是说此举是为了保卫国家的防御性行动,消除人们对建文复辟的想法,而不是大相径庭的征服他国。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永乐晚期和洪熙一朝、宣德初年间断下西洋的原因。至于成祖为什么派郑和去下西洋,其一郑和是参加靖难的中官,是成祖的亲信。其二郑和有军事指挥的才能。其三郑和系回教徒,到西洋的回教国家容易交往。

第一次的下西洋或许也是有军事目的的,对于帖木儿的东征,朱棣在永乐三年二月是命令过甘肃总兵官宋晟防备的,而傅安(洪武二十八年前往撒马儿罕——帖木儿帝国首都的使者)的归来是永乐五年的事。在古代交通条件下,不可能很快得知帖木儿死后撤兵的情报,所以永乐三年六月开始的下西洋也许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勘察任务的。其后有几次则附带护送外国使者回去的任务。

从洪武到永乐社会经济是在恢复和发展中,但并没有达到迫切开发国际市场的地步。为下西洋提供出口的“宝货”,它不是商品生产性质的商品,而是官府手工业的制品,或者是各地应贡的产品。同时交换的双方也不是商人,所以它和国内民营手工业或商业是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的。(不过在天顺时期有位名叫福安的司礼监太监曾指出当年下西洋使国库充裕。天顺二年二月,司礼监太监福安上奏:“永乐宣德间,云南、福建、浙江产有银矿之所,悉令采办煎销,上纳京库,此诚国家大利。近年或采或止,国用不足,请如旧制,各遣内外官员开场煎办。又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虚竭。请遣内官于云南等处,出官库银货收买。”三年二月,司礼监太监福安奏:“永乐间差内官下西洋,并往广东买办采捞珍珠,故国用充足。今久不采,府库空虚。”朱祁镇命监察御史吕洪,同内官往广东雷州、廉州二府、杨梅等珠池采办。史仲文、胡晓林的百卷本《中国全史》认为:“通过郑和下西洋,船队带去中国的传统产品丝绸、棉织品、铜、铁、工艺品,使世人一睹中国物品的风采、技术的先进、工艺的独特;世界各国的金、银、药材、奇珍异宝等也由此大宗输入中国,互为补充。”)至于为什么又带着这么大的武装队伍和拥有满载“宝货”的“宝船”,也是为了防范外国的敌对行动或海寇,既然是为了要外国来朝贡,如果没有许多的宝货去招诱,和庞大武装的威慑,那也是行不通的。同时,应该指出朱棣对建文下落最后的解除猜疑是在永乐二十一年,这点《明史》记得很清楚,“二十一年胡熒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熒至,急起召入。熒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熒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此后,永乐朝再也没有命郑和下西洋了。

下西洋就间接来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在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洋群岛保留着许多关于郑和的传说和纪念郑和的事迹。如婆罗国(文莱)民间的婚娶必盖相传永乐朝所赐的金印为荣。有些地方以郑和的称号——三保(宝)为地名,如印尼爪哇岛上有三宝垅、三宝港、三宝洞、三保井、三宝墩、三宝公庙;苏门答腊有三宝庙;马来西亚马六甲地区有三宝山、三宝城、三宝井;泰国则有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宫、三宝禅寺、三宝塔等。三宝垅的大觉寺中“有三宝大人像,香火很盛,每年舆像出巡一二次”,当地居民对郑和“很是重视,有若神明”。郑和在东南亚所留遗物亦多。满剌加“王居前屋用瓦,乃永乐中太监郑和所遗者。”泰国的锡门,是“华人出入必经之处,郑和为建卓楔,扁曰天竺国”。印尼顺塔城(雅加答)有一石椗,“相传是郑和所遗者”。在印度之古里,郑和立石刻碑,以志其行。碑文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熙皞,大同风俗,刻石去兹,永乐万世”。这些遗迹与遗物,都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尊崇,成为当地纪念郑和的信物。下西洋也维护了东南亚的国际秩序与和平稳定,比如擒获了占有旧港敢于抗命的华人首领陈祖义,以及多次邀劫各国海上来往使臣、强夺明船队钱粮宝物的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

探索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首先要从明初政治形势,特别要注意从“靖难之役”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才是较为准确的方法。也只有循着这一方法,才能得出下西洋性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来。当然并不排除下西洋可能有其他军事的、经济的、外交的目的,但都是附带的或次要的,都是从属于政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2.《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

3.《明英宗实录》

4.《中国全史·明代卷》(百卷本)

5.《哈佛中国史》

6.《中国古船图谱》

7.《万历野获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izhouzx.com/lzsjt/14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