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古称“海滨邹鲁”。唐虞时代,雷州已通声教,随着汉代征辟举荐制度、隋代科举制度的深入,雷州的乡村私塾、城镇学堂逐渐兴起。雷州到了唐代已经出现“闾有塾堂,巷有校室”的办学局面,宋代则进入“人多向学”(见《郡守林昆修府学记》)的办学鼎盛时期。下面只说说学宫和书院。
学宫
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我来到雷城第一小学,边走边根据所看过的多种志书在头脑中还原这里的古貌。脚下这条路叫做圣宫前路,命名的原因是:雷州市雷城一小曾是县学宫(又名县圣宫、东圣宫)所在地。元至顺三年(年),教谕凌光谦于雷城迎恩坊创建县学宫;明弘治十七年(公元年)县学宫迁到今址,年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县学宫前面及左右侧原各竖有一石碑,里刻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阴文大字,这可看出孔子及学宫在当时人们心眼中地位之高。至今,左侧的墙壁还嵌有其中一块禁示碑。县学宫前原有牌坊式的棂星门,棂星即古代所谓的“文星”,也称“文曲星”,相传孔子就是文星下凡的。“棂星门”现已毁,石额保存在雷州市博物馆。
学宫的建筑呈对称布局。穿过棂星门,正前面是泮池。泮池已被历史吞掉,据老人说,泮池是半月形的小池塘,中间架一桥。因周天子宫前的池塘是圆形,而诸侯的池塘只能有一半,“泮池”由此而来。古时候,新生员入学,要经过泮池,到大成殿去拜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种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学宫的地势逐级升高,沿着台阶再进入里面一进,东边是名宦祠(已毁)、东庑。名宦祠是纪念有政绩的官员,此祠祀有宋代海康县令李守柔等21人;东庑祀周敦颐等先贤。西边有乡贤祠(已毁)、西庑。乡贤祠,顾名思义是纪念本乡贤才的地方,此祠祀陈文玉、吴国鉴、王景贤、陈杞、周德成、黄本固、李璿、陈时雍、冯彬、莫天赋、陈瑸、陈昌齐共12人;西庑祀程颐等先贤。
通过中间一条宽阔的大道,沿着石阶迈上有石板栏杆围绕的台上,石板栏杆刻有“鲤跃龙门”等精美的图案,听说此台是祭祀孔子时奏乐的场所。此台连接着大成殿,我想,命名为“大成”,应是取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集大成者。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里的文物,年1月,雷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斥资修复大成殿,省文物厅和湛江市文管办派专家前来指导,雷州市文化局、文管办负责监修,年底完工。该殿居于学宫的中轴线上,系学宫的重点建筑。它工艺精湛,形制独特,歇山顶重檐结构,具有明清建筑特色,占地面积多平方米。上层屋脊有双龙戏珠彩塑、下层屋脊则有“双凤朝阳”彩塑。大成殿屋檐下悬挂有“海康学宫”黄字红底匾额,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森林所题。走廊古香古色,雕刻惟妙惟肖。东面走廊尽头的墙壁嵌有乡贤陈瑸撰并书的“重修海康县儒学碑”:“国家之治,莫先于教化;教化之行,要本于学宫。学宫者,所以培植人才以待国家之用者也。……俾沐浴其中者,异日夺标树帜,显扬上国,颉颃中州。……”我从碑文中读出陈瑸喜悦的心,当时是康熙四十三年(年),他在北京当官,听到重修海康县学宫这个消息后,“喜而书之”;我窥见到陈瑸重视教育的思想;我看出陈瑸希望家乡多培养出“夺标树帜”的人才的殷切期望。
此殿原有众多名人题写的匾额、楹联等,可惜这些文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殿正中的孔子之像,是后来塑的。孔子像连底座3米多高,金身,佩剑,面容慈祥,衣服宽大,双手于胸前作礼状。头顶梁上挂有“万世师表”一匾,此匾高度赞扬孔子的思想行为,听说此四字是御笔。两旁有一副对联:不颓鲁壁,尊师崇圣哲;长设杏坛,重教毓英才。此联系时任雷州市委书记陈华江所题,著名书法家沈定庵所书。以前,大成殿东边还配有复圣颜回、述圣子思伋2人的神位;西边配有宗圣曾参、亚圣孟轲2人的神位。现在,只剩下孔子孤独地守着这空旷冷清的大殿。此刻,我头脑中想象着这样的情景: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在地方军政官员的带领下,学宫举行大型的祭孔活动。祭品颇丰,单孔子像前陈设的祭品就有:一匹白色帛、一头牛、一头猪、一头羊等等。牛猪羊“三牲”已屠宰,头被抬高,作跪拜状。台上香烛点燃,殿前祭乐响起,有读祭文的,有行礼的,无不严肃恭敬,场面壮观。
绕过大成殿,后面正中原是明伦堂,西是教谕署,东是训导署。明伦堂右为祭器库,左为书籍库,它还是个聚集生员讲经、讲圣谕、宣传封建伦常或议事的地方。教谕(正八品,相当于县教育局长)、训导(从八品,相当于县副教育局长)的配备与职责是怎么样的呢?据明万历《雷州府志》记载:海康县学宫教谕、训导各一人,月薪各三石。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另外,教谕还负责县学宫的祭祀。按清朝规定,这些教育部门长官每月召集诸生,在明伦堂诵读训饬士子文,宣讲圣谕。“除丁忧、患病、游学、有事故外,不应月课三次者戒饬,无故终年不应者黜革。”这些秀才通过考试,排名前20名的可享受县学宫每月供给粮一石。明伦堂后面是崇圣祠,祀有孔丘之兄孔孟皮、孔丘之子孔鲤、颜回之父颜无繇等人。大成殿后面这些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若干年后,在旧址建起了雷城一小教学楼。
游完该宫,我想:县学宫是个了解过去的窗口、教育人们尊师重教的地方、向名宦乡贤看齐学习的场所、雷州市旅游景点,但这里的保存下来的古貌还是单调点,不妨再增添一些。如县学宫原挂有这么一副对联:
入此宫墙,学则希贤希圣;
出斯门第,仕则为国为民。
它含意很好,具有激励作用,可以重刻此联。大成殿前,散落着石香炉等文物,它们原先在什么位置,不妨按以前摆放好。县学宫现在完全处在雷城一小的包围之中,游客鲜知,而且来参观极不方便,希望有关部门能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出了县学宫,向西走约米,便到了雷城第三小学,这块地方曾是府学宫(又名府圣宫、西圣宫)所在地。宋庆历四年(年),府学宫始建于雷州西湖东面,后才迁建于雷城三小这块地方。府学宫高大雄伟,内部建筑布局类似于县学宫,设有棂星门、泮池、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大成殿、文昌楼、训导署、教授署、明伦堂、崇圣祠。官至福建巡抚兼闽浙总督的陈瑸31岁时曾在这儿读过书。东西庑原有孔子72位出色弟子的塑像,这些塑像从服饰、动作、神情方面来看,找不出任何相同的。这些文物如果能保存下来,肯定价值不菲。文昌楼祀奉文昌帝君(也称梓潼公),民间认为文昌帝君能保护学子学业长进和考试顺利。可惜文革时期,除了收藏于雷州市博物馆的宋淳熙十五年(年)“孔子与弟子石碑刻像”、明万历十一年(年)“魁”字石碑等极少文物,其它的诸如大成殿、明伦堂、东庑、西庑、孔子塑像及各种匾额碑刻大都毁坏。“孔子与弟子石碑刻像”是国家一级文物。此石像线条流畅,人物形神兼备,工艺水平高。前面是温和中带有威严的孔子,后面是毕恭毕敬的弟子,上方和左方还刻有端庄的楷书。世界有许多地方都有孔庙,但缺少孔子的石刻像,物以稀为贵!“魁”字石碑中间是一个美术体红色大“魁”字,字设计成一个“鬼”回头仰望天上的魁星(主司文学、艺术之星),构思巧妙。“相传,碑成后,一时‘雷阳纸贵’:士人宝其拓本,多有吉应。客游者往往携之行囊,以相持赠。以故毡蜡之役,几无虚日。”(摘自《雷州历史文化大观》)
县学宫明至清修葺、改建、重建共24次,府学宫也多次修葺或重建。过去,学宫有学田;县学宫外围有59间草瓦房,每间每年屋租40文钱。这些田租、屋租收归为学宫所用。
书院
书院是讲论经籍,培养科举人才的场所,也藏有许多书籍。雷州的书院有过辉煌时期。到了明代,雷州城区已有5座书院。
宋咸淳八年(年),郡守陈大震在宋丞相寇准生活过的雷州西湖建起“莱泉书院”,兼纪念寇准。命名为“莱泉”的原因是:寇准被封为“莱国公”,寇准在雷州西湖饮用过的井被叫做“莱泉井”。元初,书院改名“平湖书院”(取苏东坡“西湖平,状元生”之意)。清嘉庆二十三年(年),海康县知县谢邦基与学者陈昌齐倡议重修,更名“濬(今已简化为‘浚’)元书院”。被称为“雷州一代宗师”的李绍绎曾担任山长(院长),清同治、光绪年间,郡中科考及第者大半出自他的门下。光绪三十年(年),知县根据湖广总督张之洞“废科举,办学堂”的倡议,把“濬元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年该院被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怀坡书院,在秦公祠旁,雷州知府王秉良于明正德十三年(年)建,兼有纪念苏东坡之意。
崇文书院,在海康县治西边,雷州知府罗一鸑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年)建。万历六年(年),书院改为雷阳公馆。七年(年),知县沈汝梁因县衙崩坏,改为县衙后堂。
文会书院,在雷城西门内直街习仪公署西旁,分守道袁茂英于明万历三十年(年)建。
雷阳书院(湛江师范学院前身),最初位于今雷州一中,系知府朱敬衡于明崇祯九年(年)创建。清雍正八年(年),知府叶思华移建于城南隅(海康旧县政府)。光绪十二年(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把它与广雅、端溪、越秀、越华、五羊并称为广东省六大书院。光绪二十九年(年),雷州知府陈武纯改雷阳书院为雷州中学堂。年日寇轰炸雷州城,雷阳书院被炸毁。雷州市博物馆现存有嘉庆二十四年(年)立的“雷阳书院记”石碑,里面记载有雷阳书院的历史。雷阳书院的学生来自海康、遂溪、徐闻,常达几百人。“历任山长有:乾隆年间进士陈振桂,端溪书院教授吴延熙,清咸丰雷州举人陈乔森。曾在书院执教的名儒有:清乾隆翰林陈昌齐,道光年间雷州进士蔡宠等。书院学风良好,学子踊跃就学。‘雷士之肆业于兹者,皆宁静不佻,勤学不息’。”(摘自《雷州历史文化大观》)书院曾拥有租谷“九百九十四担九斗三升”,黄铮为书院“复购子史经书五千余卷”,曾挂有许多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如有雷州知府、翰林院编修郭椿寿题的对联,有著名书画家、楹联家陈乔森题的对联:
士气云蒸,伫听雷声从地起;
文澜海涌,行看湖水一时平。
此联化用苏东坡“西湖平,状元生”的谶语,对学生寄以殷切期望。
古代主政雷州的许多官员,对雷州学宫、书院的建设很重视。雷州文教事业的兴盛,也有寇准、苏轼、苏辙等“雷州十贤”的一份功劳。例如寇准被贬到雷州后,向当地群众传授知识,倡导文教。十贤中有的只是经过雷州,看似没带来什么,其实潜在影响还是比较大的,雷州人为他们立祠,以他们为师,受他们诗文、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宋至清末,雷州市就出有进士22名,举人名。陈昌齐就是其中的俊彦。据宋锐《擎雷集》载: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的儿子王引之,年少积学,颇为自负。王念孙怕他因骄傲而贻误未来,有意叫他拜见陈昌齐。他跑了十几趟后,心悦诚服地对父亲说:“天下没有人能像陈昌齐先生那样学问渊博啊!”这话虽说得未免太绝对,但陈昌齐确实在文学、史学、音韵、训诂、政法、赋税、天文、地理、书法等方面有高深造诣。
吴家栋,雷州人,年出生,雷州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任雷州市雷歌研究会副秘书长,雷州市中学语文研究会、雷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