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5
为谁流下潇湘去
第三站,湖南郴州。前几次被贬,秦观至少还是朝廷命官,而这次实在过分,他们竟然削去秦观的官职俸禄。
这意味着他已经成了一介草民,对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来说,没有俸禄如何生活,更要命的是还不能携带家眷。
陪同他一起共患难的侍妾朝华,无奈只得分离,这个痴情的女子哭的死去活来。后来削发为尼,了却了这份情缘。
就在秦观途经长沙时,遇到了一位仰慕他的歌伎,堪称秦观的小迷妹。
于是逗留数日,女子愿意为他托付终身,秦观非常感动,但不想连累她,遂填了一阙《阮郎归》相赠。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
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
挥玉著,洒真珠,梨花春雨徐。
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
离别之际,女子嘱咐说:
“我不过一个低贱女人,幸得侍奉君左右,我心足矣。但大人有皇命在身,不便久留,我也不敢随行,君一定要多加珍重!”
“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这句泣血之语,包含了多少新仇旧恨,女子挥泪如雨,秦观也痛不欲生。
断肠人在天涯,可是已无肠可断,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离奇的是,后来女子梦见秦观逝世,穿着孝服走了几百里前往吊丧,秦观果然已经去世,她回来后就自缢殉情了。
而最让人落泪的,还属那首《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最后两句属画龙点睛之笔,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着为朝廷做一番事业的,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后来,王国维读了这首词后,提笔在《人间词话》里评论说: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身为戴罪之人,北归无望,万般滋味涌上心头,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近均无济于事。
生活的苦逼使他不堪重负,这份怅然若失的伤痛比天还高,比地还厚,怎一个“恨”字了得。
06
后会不知何处是
郴州之后,内心有些变态的政敌,这回把秦观送到广西横县这个地方。
在这里,他被限制了人身自由,行动完全受到管制。
然而,横县并不是尽头,本着不把你往死里整,就显示不出我手段的狠劲,他们把秦观送到了大宋更偏远之地,与海南隔海相望的雷州,宣布除名,永不叙用。
年,秦观忧思成疾,自知去日无多。
于是他就在50岁生日这天,提前给自己作了一首挽词,这里摘录几句。
《自作挽词》
……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
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
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
此诗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诗风,道尽了人世间的凄凉苦楚,写尽了生活的绝望无助,展示了一种生无可恋的幻灭之感,令人不忍猝读。
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
远在海南的苏轼,奉命北归还朝,途中正好要经过雷州这个地方,于是师徒两人见了一面,这对老翁不禁抱头痛哭。
两人在天涯相遇,就像南来北往的大雁一般,心中一片感伤。
想当年都是黑发红颜,而如今已是两个老朽之身,别后余生不要说也知道,那就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这次相逢,或许他们都料到今生再无相见之日,凄凉之情不言而喻。
当时的雷州,地处蛮荒,经济十分落后,秦观能歌在迁徙途中,为老师备酒饯行,已属不易。
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07
风流不见秦淮海
秦观也踏上了北归的路,经过藤县时,他饶有兴致地游览了当地名胜华光亭。
晚上睡觉还梦见自己填了一首词,第二天醒来时说给别人听。
大约是讲得有些口渴了,他想喝水,谁料当把水取来时,秦观只是看着那碗水笑了笑,就在这笑声中,一代才子溘然长逝,终年52岁。
作为一生师友兼知己的苏轼,同病相怜之余,更有一份默契。当他听到秦观去世的消息,不胜悲戚,仰天长叹说了句“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他把秦观的那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题写在了扇子上。
清初的王士祯听到这个故事,不禁叹息道:“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
秦观和苏轼,人生遭遇类似,都是官场失意客,但两人的心境和性格却迥然不同。
苏轼豁达豪放,拥有一份随遇而安的心性,不管外面风雨多大,他自岿然不动。
到了惠州那个瘴气横行的地方,他依然乐呵呵地吟诵“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份豁达是秦观不具备的,在气质上也缺少苏轼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韧劲。
客观地讲,秦观的抗打击能力有些弱,他属于“想不开”的那一类文人,脆弱而敏感,因不得志而抑郁寡欢。
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忧伤,使得他的每一首词,都弥漫着浓雾一样的忧愁。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上片写晨起之感和室内之景,语言幽婉而含意深邃。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在轻淡之中,带着一颗极为纤细锐敏的心。
他并没有痛苦的呐喊,没有深情的倾诉,也没有放纵自我的豪兴,更没有沉湎往事的不堪。然而在秦观的笔下,对情意的表达,却达到了举重若轻的效果。
仿佛这个世界上,他是最伤心的那个人。
王士祯对他的评价是:“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08
两情若是久长时
在大家的印象里,秦观是专业写词的,但是翻翻他现存的所有作品,词作不过多首。
而他的诗作,则有多首,他写的文章也有多篇。
其实,从数量上来说,他写的诗文要远远超过他写的词,但为何他的词更有名气呢?
因为在北宋词人中,秦观是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而著称的作者。
诗和词还是有点区别,诗以言志,但词主要是描摹心情,借景抒情。
秦观天赋极高,有一颗敏锐、善感的心性,再结合一生的苦难经历,凝集成一种词境。
后来的冯煦在《宋六十一名家词例言》中说: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简单说,就是秦观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灵,词心是内心深处发出的真实、独特的感知,不可强求。
但秦观的作品,也并非都是离情别绪的伤感之音,他也有讴歌美好生活,境界高亢的经典。
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在吟诵爱情的时候,总是绕不开秦观那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们向来不陌生。
从汉代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到当朝的欧阳修、柳永、苏轼等都有吟诵这一题材,大都毫无新意。
相比之下,秦观这首格调不凡,高下立见,该词一出,立刻秒杀所有写七夕的诗词。
常人都对牛郎织女的悲欢离合哀婉感伤,只有秦少游不落窠臼。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牛郎织女即使一年只能相会一次,也好过那些在人世间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与其两个人天天在一起吵架,相见还不如怀念呢?
相爱的两人,即便相隔千里之遥,也会心心相印,彼此挂念,身远在天涯,心却近在咫尺。
这就是少游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每个人都想要一份若只如初见的爱情,不惧时空,不畏过往,能歌经受生活的磨难而矢志不渝。
不管曾经多么激情似火,每一份爱情都将归于平淡,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相濡以沫的才能相伴到老。
愿你不负此生,和挚爱的人走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