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石狗”天下绝
年,雷州石狗被列入第一批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18个试点项目中。 湛江不仅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人文,当地的各种民间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雷州石狗就堪称“天下一绝”。在雷州,所到之处,无论是博物馆、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祠前,都能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的石狗雕像,可以说,只要有建筑、有门的地方就有石狗雕像。我们知道,忠实的狗虽常被用来看家护院,但守护神以石狮最为常见,以石狗取代的少见,然而在雷州,清一色的石狗驻守门户,实在罕见。
据说雷州石狗的起源,约在殷周年代,从黄河中下游南迁的俚、僚、瑶、僮等少数民族是聚居在雷州较早的先民,由于文明程度与生产力的落后,雷州先民需要依托某物种作为图腾祈求庇护,而当时的瑶族信奉“狗”当始祖,“石狗”成为图腾标志,直至后来瑶汉同化,也一直沿袭下来,雷州石狗于是成为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雷州石狗陈列馆,我们看到了从民间征集到的多只不同年代的石狗,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由于长久受风雨剥蚀,它们或是灰暗色,或呈青黛色,但依然栩栩如生。据馆长介绍,目前发现最早的石狗是先秦时期的。自秦汉始,各个朝代的石狗都有出土。据说,雷州境内现存有1.5万至2.5万只古石狗,被称为散布民间的“雷州兵马俑”。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有地域型,时代型与时代的地域型;有原始类,抽象类,具象类,人格化类;有文象武象之分。不同时代的石狗各具特色,特征鲜明,从简单到粗犷、古朴典雅到雍容华贵,造型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雷州的社会文明与人们对德福的崇尚。譬如秦时石狗,轮廓粗犷,方方圆圆,反映出当时人们认同天圆地方说。汉朝石狗,及其简约,十分抽象,表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对于这一份厚重的民间文化遗产,雷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文化部门都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各项保护工作,不仅广为征集遗落民间的石狗,还组织专家研究整理相关文献,使石狗文化在雷州大放异彩。年,雷州石狗被列入第一批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18个试点项目中。目前,一座大型的石狗园林展示馆正在修建之中。届时,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湛江,就可以观赏到完整的雷州石狗文化。
雷州风俗之下火海
雷州民俗“下火海”闹元宵
说起湛江的民俗,人们常常想到飘色、人龙舞、傩舞等。其实湛江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民俗就是雷州的“下火海”,该民俗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雷州话传承人,81岁的蔡山桂介绍,“下火海”是雷州地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下火海”是用木柴垒成中空的锥形柴堆,当篝火烧成一堆发红的火炭后,表演村民轮番踩着滚烫的火炭快速通过,火炭被踢得火花四溅,场面相当震撼。
雷州市文化馆馆长、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赞介绍,“下火海”民俗不仅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伟大精神。该民俗对研究雷州半岛先民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雷州市还为该民俗提交省级非遗的申请。为推动“下火海”这一民俗,当地还邀请文史、民俗专家,走访当地民间艺人,对“下火海”的深厚底蕴进行挖掘整理,尝试进行安全、交替等多种形式的新型“下火海”表演。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下火海”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拜神之祭雷神
雷州半岛因“雷”而得名。从科学研究上看,雷州半岛处于热带气候带边缘,濒临南海,空气湿润,天气复杂多变,尤其以强对流天气为多,这就导致了雷州半岛雷电频发——一年中有多天打雷,其中还有3个多月的雷暴天气,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是印度尼西亚)。“雷”已经成为雷州半岛的代名词。听着雷声长大的半岛居民,最能理解什么是“雷霆万钧之势”。外地人难以想象这里对雷电的敬畏,雷州半岛上处处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雷神文化”。
祭祀“雷神”的祠庙,曾经遍及雷州半岛各处,祭祀的规格也在各路神灵中首屈一指。明代冯梦龙曾在《警世通言》中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其中“雷州换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雷州换鼓”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祭典之时,民众先在雷神庙外筑一祭坛,祭典主持在坛上引吭高诵敬酬雷神的颂文。祭坛之下,民众则用铜鼓摆出八卦形雷鼓阵,中间安置大铜鼓,齐声敲击次,模仿天雷轰鸣以祭祀雷神。擂鼓之声时而磅礴时而清扬,节奏有序,雄浑高亢,百里可闻。而这只是换鼓仪式的主体,除此之外,辅以敬雷傩舞、长龙舞、铜鼓舞、火狗舞、蛙婆舞等,营造出热烈非凡的氛围。
雷州半岛的雷神祭典,从古自今,长盛不衰。
蜈蚣舞
雷州乌石蜈蚣舞是广东省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汉族传统民俗舞蹈活动。该舞起源于明代,有年以上的历史。蜈蚣舞讲求高度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这与历史上出海捕鱼风险大,渔船上必须集体拔网和分工协作,因此表现了当地汉族民间古朴的生产劳动分工理论。对研究疍家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有重大价值。“蜈蚣舞”的独特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堪为“蜈蚣为舞天下一奇”。
主要道具是一具用竹、藤、布、丝绸等制成的蜈蚣模型,身着色彩和装饰镜片,里面悬吊特制的灯烛。整个舞队总计百数十人。每年的中秋节夜幕降临后,这一民间习俗就开始了。舞蹈队伍约一百米长,由一条缆绳将几十人连在一起,每隔1.5~2米一个人,缆绳绑在腰上,边舞边蛇形前进,中间的蜈蚣身部分人人头戴草笠,双手各执一把香,草笠上也插满香。舞蜈蚣头的人,则头戴小猪笼,猪笼中塞满泡沫块并插上香。尾部有两个人,形似蜈蚣的分叉尾,各背一个小猪笼,猪笼中塞着石头和湿的稻草,四周插满了香,有几十斤重。因怕尾部的两个人不堪重负,加上此两人一定喝酒至半醉,因此他们各有两个人扶持着前进。因负重并半醉,尾部便摇摆至街道两边,幅度最大,行人或追看者常常躲闪不及,增加了热烈的气氛。
21世纪初,雷州乌石蜈蚣舞逐步走向社会舞台,成为世人喜爱的特色舞蹈。5年9月参加湛江市首届红土文化节,荣获二等奖;8年2月,参加雷州市8年元宵民俗文化大巡游活动,荣获金奖、组织奖。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湛江市现已将蜈蚣舞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雷州傩舞
粤西的傩舞历史悠久,主要流传于雷州半岛的湛江、雷州和吴川等地,它与中原傩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傩”的传说,一般认为,它是古代民族社会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的产物,是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雷州傩舞是雷州特有的用以祭雷、游神的一种舞蹈。它同时也涵盖了宗教、民族、审美等文化,交织着雕刻、戏剧、舞蹈、音乐等各种艺术。傩舞对今天的舞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被称为“舞蹈的活化石”。
傩舞最有趣的“走成怅”,分为庙前跳傩、庭中舞傩和退兵钉柴符三个程序,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大约在唐宋时期从中原流传到雷州。在雷州农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都举行一次“大摊”活动。是日,滩队轮流到各家各户的庭院中跳滩舞,演员6-8人,手足系上小银铃,清脆悦耳,锣鼓伴奏,鞭炮齐鸣,场面非常热闹。整套舞蹈表现出一“耀武扬威”、“移山倒海”、“升天入地”、“驱邪捉鬼”等情节。舞蹈动作简朴威武、豪放粗扩、富有地方特色,尽管狰狞恐怖,但也深受群众喜爱。雷州的滩舞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
傩舞的“舞具”,其造型质朴、夸张、粗犷,显得庄严威武。“面具”是用樟木雕刻而成,色彩以黑、红、黄为主,线条朴实而夸张,色彩鲜明和谐,面具的造型个性独特。
傩舞的“乐器”,主要是敲击乐器,如月鼓、高边锣、钢胆等三种,个别的还加有大锣、大钹和唢呐,基本是齐击节奏型。有这些乐器伴奏,整个“傩舞”场面节奏鲜明,气氛热烈,神秘而引入入胜。
雷州傩舞是古老而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是雷州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神秘诱人的魅力。
雷州换鼓
古代的雷州半岛是蛮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乡。为了生存,雷州先民天天求雷、盼雷,因为有雷才有雨,响雷兆丰年。雷声是雷州半岛解难救困的福音。“雷州换鼓”便源自于雷州先民的求雷、盼雷、敬雷、祭雷活动。为使天鼓长鸣,为使雷雨有致,先民们便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将人间最好的鼓送给天神,将新鼓换旧鼓,以人类的虔诚换来天神的垂注,换来人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是他们每年便挑选最好的材料,选择最好的技师,使用最好的方法,铸造最好的鼓,通过某种仪式送给天神,慢慢地便形成了大型的祭雷活动或祭雷仪式。
这样,“雷州换鼓”实质上是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帮天神换掉雷鼓;二是将“雷坛”上的旧鼓换上新鼓;三是部落之间或主客之间将自己生产出最好的鼓互相交换。“鼓”不但象征雷,也成为了雷州古代少数民族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雷州换鼓”仪式唐代以前在古雷公庙举行,于唐贞观16年建成雷祖祠后便定在雷祖祠举行。
广东醒狮
湛江醒狮是广东省的汉族狮舞之一。广东省湛江市汉族民俗艺术繁多,各县区盛行舞醒狮,湛江醒狮以遂溪醒狮为代表。遂溪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汉族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