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杨家镇北劳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古迹众多,年12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近日,笔者怀着敬慕的心情前往采访。
钟灵毓秀人文蔚盛
北劳村坐北向南,山环水绕。进入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今年刚落成的北劳村文化楼。从文化楼两边的楹联“北合长和兴艺苑,喜人文蔚盛栋梁屹立;劳勋永著毓英才,欣兰桂齐芳科甲蝉联。”可看出该村确是钟灵毓秀之地。
据《北劳村族谱》记载:北劳村始祖黄冠带明朝永乐年间居此地,至今约年。该村人文蔚盛,科甲蝉联,仅清朝授职九品以上者42人。其中正五品2名,正六品1名,正七品2名,从七品2名,正八品5名,从八品7名,正九品8名,从九品15名。杰出代表有:
黄斐昭,岁贡,清康熙年间,任广州府增城知县,勤政爱民,识度深宏,慷慨仗义,热心公益,有口皆碑。《雷州府志》载:黄斐昭去参加乡试,在途中住宿时,一位10多岁的少女流着眼泪给他叩头,经了解,少女乃是前妻之妹,小时被贼寇掳掠卖身至此。他决定赎回少女,发现全身所带资金不足,便向同宿者借款。带回少女,视如亲生女儿。少女出嫁时,还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退休后在增城办学育人,年老还乡时,无数学生扶轿含眼相送,依依惜别。享年94岁。
黄仁长,岁贡,清乾隆年间,任韶州府仁化县知县。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72岁去世,当地官兵扶棺归籍安葬,民众一路含泪送别。
黄如带,清同治年间,候选盐运司大使加武信佑骑尉。
黄元佐,岁贡,清道光年间,奉政大夫加二级广东省巡政厅候选主事。
黄希文,拔贡,清光绪年间,奉政大夫候选加盐库大使。
黄启忠,岁贡,清光绪年间,武略骑尉加封候选千总。
值得称道的还有黄省傅。《雷州府志》载:黄省傅,三岁失父,长期无微不至侍奉母亲,有口皆碑。14岁时,偶因一言触犯母亲而抱恨终身。母亲去世后,守墓三年。偶有往还,必跪墓前向母亲说明事因。黄省傅心地善良,言传身教。除了建校办学外,还经常教人积德行善,见有鸟类被捕即买下放生,劝诫人们不要入山打猎,保护生态平衡。
而黄道中更让人敬佩不已。据《雷州府志》及《北劳村族谱》载:黄道中,庠生,刚直好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为了办起市场,方便群众买卖,他倡议北劳与王处坑、银皮等村共办杨家集圩。为促成此事,他自己先拿出白银购买三个圩日商品,然后再降价卖出,得到邻村民众支持,终于办成了杨家集圩。此外,他捐款修建倜傥渡头,置田二石做为渡夫工资,大大方便过往群众,他们无不感恩戴德。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北劳村尊师重教,培养出大批人才,现全村有博士生4名、硕士生14名、大学本科35名、教授6人、高级工程师8名、工程师12名;现有干部正厅级1人、正处级3人、副处级5人。他们奋斗在各条战线上,有的当辛勤园丁,有的当白衣天使,有的从事政法工作,有的从事科研工作……
建筑独特古迹众多
北劳村的黄之南告诉笔者,清朝时,全村建有五个闸门,村落周围密植有篱竹,环村防护墙长达多米。在南门附近建有一座气势雄伟、建筑面积多平方米的黄氏祖祠。公祠内挖有水井、暗道。四周有防护走廊,墙高12米。公祠围墙四角均建有高3层的碉楼。因此,公祠可作为全村短时避难场所。民国13年,由于北劳村村民防卫意识淡薄,村庄被雷州山贼攻占,全部村民被迫退缩在黄氏祖祠,凭借祠堂的有利条件与山贼抗衡了一周。后来接报赶来的多名官兵,兵分6路,与村民里应外合,终将山贼击溃,山贼被迫作鸟兽散。遗憾的是黄氏祖祠及碉楼在“破四旧立四新时”被毁。现在新建的黄氏祖祠就是原址上建的,不过规模没有过去的那么大。
“嘉庆五年,黄道中公为纪念媳妇节孝建的节孝牌坊,高6米,宽8米,长12米,雄伟美观,石艺独特。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被拆了。”黄氏祖祠附近,该村老人黄之培指着被拆除而存放在文化楼旁的节孝牌坊石条对笔者深叹无奈。
北劳村最值得称道的是古民居建筑群,数量之多,技艺之精,外观之雄伟,内饰之丰富。现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面积达9平方米。
在北劳村贤老的引导下,笔者先后来到了明德巷、明经巷、瑞文巷。明德巷、明经巷之间并排建起了“明德第”、“积善第”、“武略第”;明经巷、瑞文巷之间并排建起了“郎官第”、“明经第”,瑞文巷一边并排建起了“广居”、“瑞文第”、“正善堂”。除了“明德第”有所破损外,其余的都保存得比较完整。这些建筑极为华美,屋脊角翘灰塑吉祥图案,门窗木雕彩绘精致高雅,照壁山水花木细腻臻美。左右包簾、屋脊角翘与照壁连结起伏,造型美观,气势雄伟。有的门框用青石雕凿成,木柱加固;有的大门墙体下沿设置枪眼,布防周密……
“武略第”是所有第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积平方米,一共21间,经过4年才建成。其主人是岁贡、清光绪年间武略骑尉加封候选千总黄启忠。大门楼“武略第”三个字刚劲有力,“武略第”两侧绘有白鹤鸟、梅花鹿,栩栩如生,寓意福禄双全。宝善是“武略第”的第一进,里面设有屏风门,材料珍贵,工艺精湛。经过第一进的小客厅便到小庭院。小庭院四周的灰塑山水花鸟惟妙惟肖。连接小庭院便是第二进主宅。左右包簾与照壁连结起来把“武略第”包成一个“回”字。
“广居”是民居群保存最好的一座。其主人是清同治年间候选盐运司大使加武信佑骑尉黄如带。该宅分三进,四合院,面积平方米,气势恢宏。一进为门楼,二进为中厅,三进为主宅,右侧有包簾。主宅正堂灰塑如意、书卷、花鸟、宝葫、宝扇等巧夺天工,令人赞不绝口。
北劳村老人告诉笔者,清朝道光三年,北劳村在村东南方建起一座高16.3米七层八弧的文笔塔。寓意该村人文蔚盛,举笔成名。此塔下大上小,逐层递减,比例匀称。正面绘有五子登科、二十四孝等。青石栏杆分别雕有“麟趾呈祥”、“鲤跳龙门”、“狮子戏球”、“三羊(阳)开泰”、“双凤朝阳”、“喜鹊练梅”等,线条优美,形态生动。遗憾的是在“破四旧”时该塔被毁。笔者随村民到了古塔遗址,目睹杂草丛生的塔基,慨叹万分……
据了解,去年11月9日,以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朱雪梅教授为组长的中国传统村落考察组一行13人到北劳村考察时,认为该村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保护成绩显著。
革命老区为国立功
革命战争时期,北劳村曾是革命斗争的堡垒,是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地下联络站,为海康(现雷州)的解放作出了贡献,是青少年革命传统与爱国主文教育的基地。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这里曾出现过许多革命志士,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共产党员周立人、蔡道本、黄奇等同志受党组织的派遣,在北劳村成立了党支部,设立地下交通站,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着力宣传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北劳村群众积极响应,黄维中、黄其堪、何仁芳等加入地下党组织,开展巡逻放哨,严防敌人破坏,保护革命同志,保护村民的生命安全,积极配合上级开展对敌斗争,为海康(现雷州)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年,北劳村被雷州市批准为革命老区。
北劳村村干部黄赵明告诉笔者,近年来,北劳村已筑起环村路,铺设了巷道,建起文化楼,先后被评为“雷州市生态文明村”“湛江市生态文明村”。他表示,北劳村将依托古村落的资源优势及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教育及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文物古迹,建设文化广场,修建养生公园,美化村容村貌,擦亮“中国传统村落”国字招牌,为雷州建设文化强市作出贡献。来源:湛江日报作者:丁智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