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的乡下年,具有浓厚的民俗味与人情味,其味年年荡漾,历久弥新。
从腊月下旬开始,年味便悄然抬头。游子开车、搭车或步行,纷纷回归故里,等待过年。家家开始准备年货,迎接新年:或上城镇购买新衣裳、新鞋帽、香灯、宝烛、春联(即楹联)、门神公、年画和鞭炮烟花,或在家配备制作年糕所需的椰子丝、花生米和虾米等。
年货入门,新年的脚步近了。村头巷尾,时不时响几声爆竹,宣告新年的脚步声已“啪啪”踩进了巷道。此时村里闲逛的顽童,见人便囔:“过年啦,过年啦!”
廿五日,大扫除,当地人称“扫囤”。门窗地板天花板、墙角门縫柜台,一律打扫干净。神阁香炉神龛,尤其要细心清洁:先倒掉陈年香灰,用茶水洗涤一遍香炉,然后抹干净神阁、神龛和香炉,最后给香炉换上新炉灰。
往年此日,父亲总会戴顶鸭舌帽,高擎绑有扫帚的长竹竿,扫掉屋顶的灰尘、蜘蛛网和黑烟垢;母亲戴着手套,把黑乎乎的锅罐坛、盘碟碗搬到院子,一遍又一遍地清洗和抹刷。父母亲忙而不乱,边干活边谈笑,家里虽一片“乒乓哐啷”的响,氛围却温馨而暖人。下午,清洁完毕,等夕阳反照,茅草屋瞬间明亮而宽敞起来:一个词形容,蓬荜生辉!
黄昏到,户户“送公(灶神)”。男丁到厨房的灶台处,恭恭敬敬上香,摆两片黄糖、几片饼干和几个水果,作为恭敬灶王爷的贡品。必备的黄糖,意在涂甜灶王爷的嘴,好让他上天见玉帝时能为主人家美言几句。
这情景,颇似丰子恺在《过年》描绘其家送灶君菩萨的情景:
又拿一点糖塌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恶事全盘说出。
呵呵,原来各地百姓对灶神都是客气、恭敬而有所求。
廿六至廿八,忙于做年糕。雷州半岛的年糕大者如水缸盖、厚似拳头(甜年糕),小者如手掌、薄亦似手掌(田艾籺)。田艾籺的味道,因地制宜还因户制宜,分香馅和甜馅两种:香馅有花生、萝卜干、虾米,或绿豆等,甜馅有椰丝、芝麻糖等。年糕除了过年时供祭祖和拜神用,更供春节期间自家吃食和走亲戚(探亲访友)。
年三十,贴“年红”。年画,春联及门神公(门神画),红是其底色,寓意“日子过得红火”,故美名:年红。这一天,年红各就各位,开始“上岗放哨”:被挂于墙上,贴于门口或粘在门上。年画因人而异,春联的主体内容是“福禄寿”,用以寄托人们对“来春”的盼望和期待。
在雷州,最受欢迎的门神公是关羽和张飞。这与雷州人的侠义情怀和尚武性格分不开。大人常说,有“桃园三结义”的两员武将把关守院,主人的家门自能避邪迎福、逢凶化吉,来年也定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除夕夜(廿九或三十),家庭吃团圆饭,或日年饭。是日下午,女主人用肥鸡,猪脚或其它美味祭品祭拜祖先:寄托对先祖的哀思,并感谢祖先的养育之恩。之后,全家人围坐一桌,吃团圆饭。这一餐,家中男人通常会举杯痛饮:此刻的酒,既御寒,又暖心,当真是“天伦之乐醉人心”。
晚饭过后,点“夜灯”:每个房间点亮一盏煤油灯,厅、房、闲室一个也不能漏。从年三十到初三,屋内的灯火长夜不熄,把房屋照得如同白昼。传统的家庭主妇,会在床头、柜台、缸盖处,盛放满碗的米饭:表示旧年有余饭,寓年年有余;并在上述位置摆放成双的田艾籺饼,寓好事成双、好运连连。
这时,万事俱备,家家户户就等新年跨进门槛,降福于家门。
除夕夜的零时一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同时爆响。无论华府还是陋室,此时此刻的人们,焚香放炮,都一致兴高采烈地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情景,宋代诗人王安石早有名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初一,新年。人们一大早焚香,烧爆竹,然后出门行年,问候左邻右舍。大家一身新装,眼带笑意,于大街小巷彼此问候、相互祝福,大人会给小孩和老人派红包。上午,各村因地制宜,举办各类球赛和娱乐活动,丰富新年的生活。不参加活动的人,到处串门到处逛,去见见久不谋面的人,去喧寒问暖,并表达新年的好心意。
这一习俗,《雷州府志》对清代的”嘉庆年“有记载:“元日夙兴,焚香,烧爆竹,设‘清席’祀香火神及祖先,曰‘供岁饭’。是日出拜所亲,闾里相贺,属在姻娅各以果肴相‘馈遗’。”
可见,半岛这一“亲人相祝邻里相爱”风俗,源远流长。
初二,探亲访友。村民们带着甜年糕和田艾籺,出村走访亲戚朋友。有的甜年糕样子大而美,舍不得吃,大家便你送我我送他,任这“甜蜜蜜的礼物”不断地轮流转送,等到时日久了甜年糕快要发霉了,最后“接盘”的主人家,才把它蒸煮来分享。
正月初三,各村“钉赤口”。年初三,传统称“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有凶事,故是日要谨行慎言。是日,法师抬上本村寺庙的神灵,登门入户给“子民们”避邪赐福。各家各户焚香放炮,迎接赐福神灵的到来。
法师进入户主主厅,转动嘴唇,念经做法,为主户驱邪祈福。语毕离开时,法师在户主大门框钉上“灵符”,用以祛除“赤口白舌”(与人发生口角争执)的毒咒,保佑家门平安。
这一天,村民们常留在家里,直到“钉赤口”的游神活动结束,才出门出村。
初四很平常。初五一早,迎灶神回家,接财神入室,是谓“五福临门”。初六到十五,着手“闹元宵”的准备工作。元宵日一到,锣鼓大作,人们舞狮舞龙,游神漂色,开展一系列人神共嬉活动。
今天,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劳动力于初三后便纷纷离村,外出谋生,留守村子的常是病老残弱者,故“闹元宵”活动,已逐年简化和减少,盛况早已今非昔比。不想扎根于民间的各种“闹元宵”传统艺术,现今变得如此的日渐式微,数载后怕要失传也。
元宵的锣鼓声一息,新年便过完。雷州半岛的子民们,带着新年的新祝福,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耕耘和寄望。
更多雷州半岛民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啊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