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雷州市新闻
雷州市经济
雷州市人口
雷州市旅游
雷州市地理
雷州市交通

雷州因多雷而得名陈文玉又是如何成为中国唯

白癜风需要注意什么 http://pf.39.net/bdfyy/zjft/160311/4785535.html

导读

雷州市西南五里之外,有一座风景秀丽的英榜山,雷州半岛最大的祠堂——被誉为“雷岗耸异”的雷祖祠,就建在英榜山上。

雷祖祠中供奉着雷祖陈文玉(唐代雷州刺史),据说,公元年(唐贞观五年,此时间有争议),陈文玉上奏改“东合州”为“雷州”并获批。他在位期间推行善政,使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深受雷州人民爱戴,因此,他去世后被雷州先民尊为雷祖。

中国其它地方的雷神都是“神兽”或“半人半兽”的形象,如在《山海经·海内东经》中就将雷神描述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但奇怪的是,雷州半岛的雷(祖)神却是本地一位有名有姓的“神人”,这是为什么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下雷州名称的由来。

雷州名称的由来

提起雷州,我们脑海中可能就会闪过电闪雷鸣的画面,还有碧海蓝天的亚热带风情。如果再问雷州的名称是怎么来的,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因为经常打雷呗!”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事实上,关于雷州名称的由来,存在着如下几种说法。

1、雷祖显灵说:雷祖赐名宋代吴千仞:州之二里英灵村,有居民陈氏,无子,曾为捕猎。家有异犬,九耳而灵。……偶获一卵,……抱其卵置之庭中。雷乃霹雳而开,得一男子,两手皆有异文,左曰“雷”,右曰“州”。……既长,乡人谓之‘雷种’……陈文玉是也。——《英山雷庙记》

这实际上是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在陈太建年间,英灵村有一户以捕猎为生的陈姓村民,一天,他外出打猎,但一无所获。不过,却偶然得到一个大卵,陈氏便抱回家中,第二天早上,天雨打雷,只听霹雳一声巨响,大卵被雷电劈开,从卵中跳出一个男孩,只见他两只手掌都写有字。其中左手掌写的是“雷”字,而右手掌写的则是“州”字。因此,当地就以“雷州”命名。

但是,明末的屈大均不同意此说法,他认为雷祖赐名是不经之说,并给出“此事诞甚”的结论。事实上,屈大均的观点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

不过,这个神话故事将雷州、雷种(神)、九耳灵犬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就是指出了崇雷信仰、崇狗信仰是雷州的特色这一事实,这具有重大的意义。种种迹象表明,这个看似“诞甚”的神话故事,并不是一般人能够编出来的。

2、气象说:因多雷而得名房千里:唐罗(化)州之南二百里至雷州,为海康郡。雷之南濒大海,郡盖因多雷而名焉,其声恒如在檐宇上。雷之北高,亦多雷,声如在寻常之外。——《投荒杂录》

曾出任过高州刺史的房千里(唐),认为“雷州”就是因为多雷而得名。但是,房千里的说法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事实依据,因此缺少说服力。

我国著名气象专家林之光,经过对建国后五十年各地气象台站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多雷的地区首推云南、海南,其次为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区北部,第三才是两广地区。也就是说,邻近的海南比雷州更加多雷。

林之光基于事实的科学结论,并不能证明雷州不是因多雷而得名,毕竟,古人的信息相对闭塞,不可能知道哪个地区的雷暴更多一点。但是,这个结论却推翻一些学者了以“雷州是仅次于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为根据,得出“雷州是因多雷而得名”的结论。

事实上,“雷州是仅次于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其次,就算雷州真的是世界第二大雷区,那也不能得出“雷州是因多雷而得名”的结论,因为,多雷与雷州名称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所以,以“雷州是仅次于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作为依据,得出“雷州是因多雷而得名”的结论,不仅过于武断,而且不能服众。

3、山川之名说:因雷水而得名沈括:“圖经,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则雷自是水名。”——《梦溪笔谈》

雷州城的南边有一座擎雷山,从擎(惊,下同)雷山下流出擎雷水,流向北汇入南渡河。因此,也有人认为雷州是因这一特有的山川之名而得名。北宋初年的沈括就是这一说法的铁杆支持者,他强烈反对因雷得名的说法。在《梦溪笔谈》中,沈括就认为“雷自是水名”。

沈括的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此后,许多地理方志书都采用这种说法,包括官方的《明一统志》就说雷州是“因郡有擎雷水,故名”,而明《万历雷州府志》中也说“按郡图,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孔子不语怪。总之,言擎雷者近是”。

此后,康熙、嘉庆年间的《雷州府志》均确认了“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此”的说法。也就是说,雷州是因雷水而得名,这也是历代的官方说法。

综上所述,对于雷州名称的来历,“因郡有擎雷水,故名”是历代官方认可的说法,也就是说雷州是因擎雷山、擎雷水而得名。事实上,擎雷山又名惊雷山,如此说来,雷州之名是与雷(神)脱不了干系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陈文玉改“东合州”为“雷州”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使名字听起来更加霸气?而雷州先人又为什么要尊陈文玉为雷祖呢?

东合州改名及陈文玉成为雷祖的真正原因:迎合民俗,使于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汉书地理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马不停蹄地发起征服百越之战。并在公元前年,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解决了后勤补给的问题。从而顺利征服了百越各部族,将整个岭南地区划入了秦帝国的版图。

到了西汉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商贸业的发达,雷州半岛的战略地位开始显现。在经济上,徐闻(雷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在军事上,雷州半岛扼琼州海峡的咽喉,不仅是控制海南岛的前沿据点,而且又可辐射交趾等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但是,雷州先民们民风强悍,具有“恃在山险,不用王法”的作风,不肯臣服于中央王朝,使统治者十分头痛。特别是在北宋衣冠南渡后,雷州的重要性更是大大提升。因此,如何实施对雷州先民的管治,就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心病。

1、东合州改名雷州:强化崇雷信仰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史记·孝武帝本纪》

雷州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端,远离中原大地,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古雷州是与中原文化相隔绝的。在这种情况下,雷州先人形成了崇狗、崇雷、崇鬼神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

雷公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是道教神话中掌管打雷的神仙,因为属阳,所以称之为雷公。在秦始皇征服岭南后,中原移民开始进入包括雷州在内的百越地区。道教文化也随中原移民传入雷州地区。

雷州先民们本来就有崇雷的习俗,这点从擎(惊)雷山、擎(惊)雷水的名称就可清楚无误的看得出来。巧合的是,道教中又有现成的“雷公”神话,这就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利用政教结合来管治“不用王法”的雷州先民,提供了机会。汉武帝就因此而“令越巫立越祝庙”。

而“陈文玉”这一全新的雷神形象,就是南宋为雷州半岛量身订做的人格化雷神。

2、陈文玉:独一无二的雷州本土人格化雷神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山海经·海内东经》

在中国古代,雷公(神)是“神兽”或半人半兽的人形化形象。事实上,在陈文玉之前,还没有出现过人格化的雷神。另一方面,随着雷州半岛战略地位的上升,中原王朝实现对雷州的全面管治已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全新的雷州本土人格化雷神的神话故事,就应运而生了。

尝有雷民,畜畋犬,其耳十二。每将猎,必笞犬,以耳动为获数。未尝。一日,诸耳毕动。既猎,不复逐兽。至海旁测鸣。郡人视之,得十二大卵以归,置于室中。后忽风雨,若出自室。既霁就视,卵破而遗甲存焉。后郡人分其卵甲,岁时祀奠,至今以获得遗甲为豪族。——《牙门将陈义传》

据考证,此神话传说出自唐朝中期,也是出现最早的与“卵生人”有关的传说。随后,以此为样本的描写出现,最终形成了“卵生人”陈文玉以及“九耳灵犬”的神话传说,这为雷州先民的崇雷信仰以及崇狗信仰提供了神话依据。

雷神陈文玉实际上是一个虚拟人物。理由是在唐朝时期的文献中,并没有出现过有关陈文玉的记录;直到宋代吴千仞才在《英山雷庙记》中,首次指出雷祖就是唐代雷州刺史的陈文玉。

州之二里英灵村,有居民陈氏,无子,曾为捕猎。……偶获一卵,……抱其卵置之庭中。雷乃霹雳而开,得一男子,两手皆有异文,左曰“雷”,右曰“州”。雨止后,陈氏祷天而养之。既长,乡人谓之‘雷种’。……授州守刺史之职,陈文玉是也。——《英山雷庙记》

而《英山雷庙记》的作者吴千仞,正是雷州知府。他是第一个指出雷州的“雷种”就是本地人陈文玉的人。最高长官开了口,雷州乡民们就对此深信不疑,从而使陈文玉是“雷神”这一观点深入民心。

3、历代加封:奠定陈文玉雷神+雷祖的地位雷神必生于雷州,以镇斯土而辟除灾害也。——《广东新语·神语》

据统计,自唐朝开始至清朝为止,历代帝王共有十四次加封雷神。这再次说明,雷神的存在是统治阶级实施管治的需要。而在这过程中,逐步奠定了陈文玉雷神+雷祖的地位。

同时,在官府的引导下,雷州形成了以颂扬雷祖、崇拜雷祖为主题的传统民俗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形态。并对应产生了摆雷鼓阵,击鼓酬敬雷神,演雷舞、傩舞、蛙舞、龙舞、鹤舞、散花舞等敬雷形式的宗教活动。

综上所述,官府将“东合州”改名为“雷州”,并利用神话传说,凭空创造出有本地户口、形象亲民的“卵生神人”陈文玉的目的,就是要利用雷州先民对自然界雷电现象的敬畏心理,引导人们形成雷祖、雷神崇拜的传统,从而达到人(官府)、神(雷神)共治雷州,从而驯服“不用王法”的雷州先民。

结语

雷神之所以名为“陈文玉”,而不是叫“郑文玉”或其它人,是大有讲究的。事实上,陈姓是雷州的第一大姓,也是当地的世家大族。。

陈姓本起源于中原,周武王灭纣建立周朝以后,舜的后人胡公满被封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公元前年,楚惠王发兵北伐,杀掉陈闵公,陈国灭亡。而陈姓子孙纷纷外迁避难求生存,其中有一支就散落在岭南一带。

随后,在第一次衣冠南渡中,中原陈姓经莆田中转后,再次南渡至雷州。并融合了当地黎、苗、白、侗等少数民族的陈氏、以及第一次逃亡到雷州的陈氏,成为雷州第一大族。

也就是说,集雷祖、雷神于一身的陈文玉,是中原汉人后裔的代表。因此,雷神除了原有的民间信仰意义外,更有其政治意义:那就是本地世家大族(利用宗教活动)与朝廷的地方官员联手管治雷州,而崇雷信仰就是他们实施管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izhouzx.com/lzsxw/14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