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翘”中的夔龙纹则体现了雷州人承袭至今的崇雷信仰。陈文摄
古建筑屋顶上的“走马道”以“回字形”结构分布。李天统摄
村内的进出口门楼上还保留着“震兴”二字。陈文摄
黄广胜正在介绍建筑的历史与故事。陈文摄
潮溪村全貌。李天统摄
传统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存,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雷州加大了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使越来越多传统古村落不断散发出时代新韵。走进潮溪村,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树中,一座座古建筑,如同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总是给人无限遐想……
守:现存逾3万平方米古建筑群
潮溪村坐落于雷州市龙门镇,属于龙门镇王家村委会,其历史可追溯到多年前。与当地人聊起该村不仅有古时辉煌,如今也有不少高光时刻:曾在年被原建设部、文化部选为第二批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年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年入选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据资料记载,潮溪村原名栽陶溪村,因有三条河溪自东、西、南汇合村前,到乾隆年间正式更名为“潮溪村”。由于村落东西北三面偏高,三面水流皆入塘,地形似古代的“谷箕”,因此亦称为“谷箕地”。
从上空鸟瞰潮溪村,全村建筑、村坐向、宅坐向、村巷石阶、闸门楼、炮楼、水井、祠堂、神庙、石狗、围墙、花果园等,均进行过精心布置。
潮溪村最为闻名的是仍保留着清代传统风貌的古建筑群。村内土地面积约11公顷,而清代民居建筑面积则占平方米,保存较好的面积有平方米。清代民居多是砖木结构瓦房,四合院砖木结构宅群有85座,布局严密,宅宅相接,其中“朝议第”“观察第”“司马第”“奉政第”“藩佐第”“分州第”“明经第”“儒林第”“鹾尹第”“富德”“德晖”“道义”“修齐”“德成”等14座为建筑豪华宅第,包括有炮楼9座。
“朝议第”是其中最具观赏价值的豪宅民居,它建筑面积最大、最为气派,内部装饰更是精美绝伦。“‘朝议第’最有特色的就是其‘走马道’,在屋顶屋檐处,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通道,贯穿了整个民宅。”王家村相关负责人黄广胜边带着笔者在屋顶边走,边介绍道。
据了解,雷州清代时有很多山贼,而“朝议第”就是作为保护村庄的“碉堡”,对前来抢夺财物的山贼进行打击驱赶。为了方便高处到处巡逻和反击,屋顶上的“回字形”“走马道”应运而生。
除“走马道”之外,建筑内的“屋脊翘”“封火山墙”和“照壁”是雷州建筑文化“三绝”,体现了当时的精美建筑工艺水平。
为何潮溪村能保存如此精美的豪宅大厝?其实是与这些红砖大厝的主人们身份有关。据村谱和县志记载,在清代至民国时期,潮溪这个仅有多户人家的村落,就有40余户富商。除此之外,清代有科举名人72人,其中翰林院待诏1人,增贡(生)、岁贡(生)、廪贡(生)共8人,监生、增生、廪生、附生、国学、庠士(秀才的别称)共63人;仕宦者有59人,其中四品官3人、五品官8人、六品官7人、七品官3人。
变:行走间触摸乡村文旅脉动
脚踏青石之上,青石板上有深深的车辙,这是昔日往来不绝的车马留下的时光印记。近年来,潮溪村依托古建筑为核心,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目前已投入了万元进行升级改造,重点对村庄整体卫生环境、入口路景观、文化楼、中心路等主要村道巷道升级改造。为给游客提供休息好去处,潮溪村把旧小学改建为“潮溪雅筑”民宿小院。“几年前,我们村还是个少资源、少产业的小村,人口外流严重,不少古建筑因年久失修都塌了。如今充分利用遗存的古建筑及民俗生活等特色资源,发展民宿与文旅融合项目。”黄广胜说。
“五一”假期,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和一些过于商业化的古镇景区相比,这里少了几分熙攘喧闹,多了几分静谧从容。游客们在古村中漫步,古树、古庙等元素交织,处处透着时光积淀的烟火气息,重拾久违的乡味乡愁。
古韵潮溪换新颜,百业兴旺拂新风。下一步,潮溪村将修复更多古建筑,通过“唤醒古建筑”计划,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唤醒沉睡文旅资源,加强古建筑、古村落、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村庄带来更多人气,也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