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雷州味道▲点击上面蓝字 雷州城“北枕英岭,南拱擎雷,时礼峙东,英榜列西,罗湖特侣吞吐浩瀚。”
是古雷州府与古海康县的府治与县治所在地。明代前以内城为主,政治、经济所在地主要分布于内城镇中街,明后因倭寇、海盗兴起,沿南渡河至九曲溪北上夏江一路抢掠,且常受台风侵袭的南段城墙已破旧不堪,防御功能退化,洪武年间后大修,加固内城置外城,互为犄角,以外城作缓冲拱卫内城。
二、雷城“关”字地名来源
“关”自古是军事要塞和关口的简称,(从门从丱(guan)以木横持门户也。主要指“闭合”“关口”等意思)中国自古有十大名关,它们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它们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著称,因有关隘阻隔,而区分“关内”与“关外”之称,往往是一个地域与疆域的划分。
雷城“关”地名来源于城墙对地域的划分,历经几百年后,现仍然保留明代城市格局,而地名也随之流传至今,演变出“关内”与“关外”。
所谓一城分几关、一关置一庙,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关”一直是一区域内维系人们交流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如元宵节游行、游灯等),也是雷州府城城建文化上的重要载体。
仅供参照(图1)
三、关内:古雷州府内城、外城称之为“关内”
内城:
雷州府治府衙门居府前大街之北中方位(古城规划设置中轴线,意为中心,府衙门现旧址为“医院”,已毁),东设“海康县学宫”(旧址:雷州市第一小学,现保留大殿和两边厢房,其余全毁),西为“雷州府学宫”(旧址:雷州市第三小学,现保留院内古榕树一棵,其余建筑已毁)
内城规划上以广朝街与镇中街构成十字形,设立东、西、南、北门的方城格局,东曰“镇洋”(雷州湾,古称东洋,既有镇守海洋之意),西曰“中和”(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中也,天下之大本也),南曰“广运”(广东通完海南岛主要运输通道),北曰“朝天”(意指朝拜天子和与中央保持一致方向的象征,古城北门多曰“朝天”)。现“中和”石门匾收藏于雷州博物馆内,“广运”石门匾镶于三元塔公园仿古城楼中,“朝天”与“镇洋”石门匾不知去向(民国年间,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方便民众逃避躲散,拆除城门城墙)。
后演变以“朝天门”与“广运门”中心道路命名为“广朝街”以镇中街为节点,分南北广朝街
后演变以“镇洋门”与“中和门”中心道路命名为“镇中街”以广朝街为节点,分东西镇中街
后演变以“东段城墙”与“西段城墙”沿线命名为环城东路与环城南路。
仅供参照(图2)
四、关外:古雷州府城外称之为“关外”
外城:
雷州府外城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后因海上贸易的兴起,依靠夏江古港,北上雷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新的商业中心。外城城市规划上以“曲线”街为主,两边分设各数条横巷,亦设东、西、南、北的长方城格局,东曰“安东”,西曰“靖西”,南曰“镇南”,北曰“巩北”(四门命名皆有外城初期作为军事防御拱卫内城政治与经济的重要意义)。
后“内城”与“外城”演变成至今的“城内”“城外”。
五、雷城各关其古地名来源:
关内:
北关内:北城门(朝天门)以南段,得名北关内。
东关内:东城门(镇洋门)以西段,得名东关内,包括大新街、高树巷等
西关内:(树头关):西城门(中和门)以东段,得名西关内,相传古时有颗古树,也称“树头关”,同时也是府城养马所在地,也称“养马坡”。
南关内:(华光关):南城门(广运门)以北段,得名南关内,后又因“华光大帝”称华光。
瑞星池:因古时陨石醉落而得名。
曲街关:南城门(广运门)以南段,包括曲街、曲街后街等。
伏波关:因纪念西汉伏波将军而得名。
灵山关:坐拥雷城灵秀之地,城市制高点,拥有“三元塔”和“三元宫”等
卖鱼街关:古为东洋渔民卖鱼聚集地而得名。
关外:
北关外:北城门(朝天门)以北段,得名北关外
东关外:东城门(镇洋门)以东段,得名东关外
南门市:(南关外)南城门(广运门)以南段,古称“南关外”,后因商业区转移和夏江贸易发展,逐渐形成“市井”繁华之地。
西门关:(西关外):西城门(中和门)以西段,而得名西关外,后称西门关
西湖里关:西城门(中和门)以西段,因西湖与西湖古庙而而得名
调会关:风调雨顺,会(汇)聚之地,以调会(花)花灯而闻名雷城。
关部关:古粤海关所在地,后牵至湛江(现海关楼)。
夏江:海运兴起,“下江”意“夏江”,雷城古码头所在地。
作者:小郭
来源:作者授权发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