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雷州味道▲点击上面篮字 雷州半岛古为百越族人聚居之地。
北宋编纂最早、影响最大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是我国一部著名的综合性大型历史地理著作,它在历史地理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记载道:“地滨炎海,人惟夷獠,多栏居以避时郁。”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夷獠即俚僚,黎、俚与雷古声都在“来纽”,就有黎、俚与雷的谐音。明朝庄元贞著的《雷祖志》记载:“州旧有猺、獞、峒獠与黎……”雷州是古越族人聚居之地,从汉末开始,中原人因躲避战乱不断移徙到雷州,与雷州当地人杂居在一起。贬到海南在雷州小住的宋朝文豪苏东坡在《伏波庙记》中写道:“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唐贞观五年(公元年),当时统治者大量“徙闽民于合州(南北朝及唐初,雷州称合州或东合州),使雷州半岛人口大幅度增加。”从中可以看出,从汉代开始一直有中原人、福建人移居雷州。
雷人,又称里人、俚人、黎人。我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梁钊韬在《百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写道:“濮族所居之地,常与雷、里、历等地名相合。雷、里、历、僚、黎同字,均来源于莱和濮相连。濮与莱合而为古越族的自称。”“里、俚、黎三字,自东汉至隋唐,声类皆在莱纽。”曾任雷州博物馆馆长的雷州文史专家陈志坚先生曾著文称:“俚、黎和雷读音相近,里与俚声同,俚人又称里人、黎人或雷人”。
大量北方移民来到雷州,与当地居民混居,不但促进了雷州经济的发展,而且丰富了本地语言,由于俚、黎、里与雷谐音,加上外来移民的语言与本地居民的不同,俚、黎、里逐渐称为雷,当地人称为雷人,公元年,东合州改为雷州。直到现在,周边居民还把说雷州话的叫做说“黎”的。一千多年过去了,“黎”和“雷”不离不弃一路相随。
多雷说雷州地处热带,日照猛烈且时间长;雷州半岛地形呈龟背型,三面海风都很容易吹刮至腹地;雷州地表覆盖着颜色偏深的玄武岩和砖红壤,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有助于产生强烈的空气对流,形成雷击。
雷州地处我国雷暴日数最多的中心地带,全年平均有雷暴日90天以上,与印尼的爪哇同为世界两大雷区。博通群籍的唐朝史学家沈既济在《雷民传》开篇中写道:“雷之南濒大海,郡盖因多雷而名焉。”唐朝文学家、曾任高州刺史的房千里所撰《投荒杂录》一书提到:“雷州南濒大海,多雷,雷之声近在檐宇之上。”中唐翰林学士李肇《国史补》记载“雷州春夏日,无日不雷”。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雷州自古就是多雷的地方,而且郡因多雷而得名。雷州打雷时,地动山摇,狂风乱吹,飞沙走石,浊浪排空,天地为之变色,伴着闪电,狂风暴雨倾泻如注。外地人直到现在一看到雷州两个字或者到雷州首先就想起雷州是个多雷的地方,雷多而急而烈而响。
雷祖说雷祖即是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公元年即是唐贞观八年奏请朝庭改东合州为雷州,为雷州得名之始。
宋仁宗大中祥符年“知雷州军事”吴千仞《英山雷庙记》记载,雷祖陈文玉的父亲陈鉷是个猎户,家中养有一只九个耳朵的狗,每次出猎皆卜狗耳,动一耳则获一兽,所捕猎物与狗耳所动相应。一天九耳齐动,陈鉷大喜,便邀其邻居十余人一起出猎。至日中,从早到晚无见兽出。只见狗从地里挖出一大卵。陈鉷抱回家置于庭中。次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雷电劈开大卵,跳出一男孩,两掌有文,左曰“雷”、右曰“州”,此男孩就是陈文玉。
后人据此传说,雷州之名由雷祖陈文玉的掌文而来。为纪念德政彰明的首任刺史陈文玉,人们在雷州城西郊的白院立祠以祀,即是现在的雷祖祠,祠雄伟壮观,供奉有雷祖等的塑像,还有千年石人和历代碑刻等,天下四绝之首的祭雷仪式“雷州换鼓”也在雷祖祠内举行。
雷水说宋代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流贯城下,遂以名州。”曾被贬到雷州的北宋宰相丁谓的《重建威德王庙碑》记载:“州南七里有擎雷水,今曰南渡也。”擎雷水就是现在的南渡河。
南渡河是雷州半岛最大的河流,全长97公里,发源于遂溪县河头镇的坡仔,由北至东流经雷州半岛腹部,从双溪口注入南海雷州湾,集雨面积平方公里,河两岸是宽阔的平原,土壤肥沃,22万亩洋田被誉为“洋田熟、雷州足”。
城南出海口的双溪口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沿南渡河溯下江而上,货船可到西湖,南渡河港口自汉代始已是樯帆如林、商贾云集,繁华盛极。
雷山说明末清初的遂溪进士洪泮洙在《雷州府志》中论及雷州时认为:“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由此。”嘉庆《雷州府志》记载,擎雷山位于南渡河南面。雷州半岛属于微丘地形,没有高山,基本上是一马平川。
若是在雷州城往南望,但见南渡河两岸万顷洋田之后突兀而起的山头,虽然不高,但也有鹤立鸡群之感,而且连绵不绝蜿蜒起伏,有古木森森,飞禽走兽,四时百花盛放,烟雾缭绕景色变化万千。若是登高而望,则视野辽远,田园牧歌,炊烟袅袅,洋田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作者:郭宜溢雷州影音大全1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好的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