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调风镇调铭村是雷州市历史文化名村,坐落于雷城东南边最高山脉仕礼岭脚下。这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堪舆家言:村案朝于千顷良田;明堂非常秀丽,背靠一脉明山,日、月、星三墩拱照,龟、蛇二墩守护。整个地形宛如鲤鱼戏水,人才于此振兴。
调铭村鸟瞰图(丁幼平提供)
果不虚言。调铭村始祖丁道公于明朝末年自雷州府(现雷州市)淡水社(现东里镇)六斗村至此开基立村,至嘉庆时期的短短余年间,英才辈出,先后有丁兆启、丁汝旼、丁奇玺、丁宗闽、丁奇琯、丁居诚、丁宗洛7人考中举人(其中不乏父子、叔侄、兄弟举人,甚至是同科举人)!至清末,科第不绝。余年以来,有80多人考取举人、拔贡、贡生、廪生,担任知县、知州、知府等职的达16人,授职九品以上者58人。其中丁兆启是首位举人,丁居诚是嘉庆戊午科钦赐举人,己未科钦赐进士、翰林院检讨。丁宗洛是继陈昌齐之后饮誉中国的廉吏、著名学者,书法家等,调铭村因此被号称为“文擎雷阳”、“海邑孝廉第一村”!年,该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了传承雷州历史文化,现据《雷州府志》、《海康县志》、《海康县续志》及《丁氏族谱》等记载对该村七举人的生平事迹做相关考证和综合整理。
丁兆启
丁兆启(,11—,10),字敬淑,号万山。顺治十一年(年)11月出生调铭村。父丁鸿猷,母林氏,扶柳社雷高村人。弟兆昌,府学岁贡生。
丁兆启画像(丁幼平提供)
丁兆启出生于一个重诗书、好行善的家庭。父亲丁鸿猷年轻时曾寄居扶柳社叶梅(今雷高镇下尾)村。母亲林氏,雷高村人。年轻时,她不嫌弃丁鸿猷的简陋和贫困,毅然背起书笈和收拾几件衣服奔鸿猷结婚去。婚后夫妇俩十分恩爱,勤俭持家,日子很快得到改善并有富余。丁鸿猷勤奋好学,后来考取秀才。他们夫妇仁慈宽厚,扶贫济困。陈昌齐的《海康县志》载:“丁鸿猷,庠士。康熙初年,土盗杨二、张彪肆虐,宗族逃散,鸿猷多方安置。无产业者给之田,无能娶者助之财,俾厥奠居。壬辰(康熙五十一年,年)、癸巳(康熙五十二年,年)岁饥,视族里之困者量口而予之谷,所全活甚众。尝有盗夜窃而谕之曰:‘尔饥寒,何不告我而为此?予钱一千,戒改行,盗谢而去。后果从善”(陈昌齐《海康县志·人物志》)。丁鸿猷的乐善好施受到人们的一致传颂。
丁鸿猷重视子孙后代教育。康熙十四年(年),他创办凌云堂书塾,以巨资聘私塾老师周楷到此教育子女及族兄弟。堂联:“东壁悬曾瑟,南窗挂颜瓢”,读书最乐,何分曾瑟与颜瓢?丁兆启兄弟三人,他为长兄,弟弟丁兆昌(岁贡生,安平知县),小弟丁兆侯(恩贡生,州判)。兄弟三人自小聪明灵慧,心地纯善。受家庭熏陶,传承了父母吃苦耐劳的好品德,从小就在私塾读书,勤奋好学,学业进步很快。
康熙二十九年(年),丁兆启参加庚午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第十三名,为清初中国恢复科举制度以来海康县第四名举人(前三名分别为康熙十七年邹景福、二十年谢振基、二十六年翁与义),也是该村第一位举人。比陈瑸考取举人早三年(陈瑸是康熙三十二年癸酉科举人,三十三年进士)。因而与陈瑸关系很好,往来密切。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都粮饷朱宏祚赞其文才,赠予他“文魁”匾额。
调铭村祠堂(丁日平提供)
获取功名后的丁兆启,历任湖北巴东、浙江嘉兴府秀水等县知县。还作为浙江省乡试同考试官,参加该省乡试录取,得人不少。湖北臬司、雷琼道焦映汉对其为官给予很高评价,以“花满河阳”四字赠他。
在秀水县衙任内,公务之余,著有《功过格》一书以自警。该书又名《自修日记》,无卷数,一册,36页,分存心、居家、居乡、居官等类。清代嘉庆间,曾孙丁宗洛分别请上海李松林(以部主事为广东副主考)、海康陈昌齐作序,均给予高度评价。《海康县续志》分纂陈景棻称:“读之犹足发人深省”。族人于民国21年出资重印(《海康县续志·艺文志》。
由清皇朝赐建的万山公祠,是纪念丁兆启的宗祠。它坐落于调铭村,祠联“文章华国,忠孝传家”、“分铜符秀水巴东赓歌德政,量玉尺浙江湖北蔚起人文”是后人对他为官的概括和评价。
丁兆启子孙绵绵瓜瓞发达。生三子,长子继誉,监生;次子继余、三子继宽,均廪生。孙居京,监生;孙居亮,县丞;孙居诚,钦赐翰林院检讨。曾孙汝旼、奇玺、宗闽、奇琯、宗洛等,皆举人。
丁汝旼
丁汝旼(—),字仲穆,号东铭。乾隆四年生于调铭村。祖父丁兆昌,雷州府学岁贡生;祖母周氏。父丁秉忠,监生;母亲陈氏,叔父秉德、秉智、秉昶,皆监生。妻陈氏,雷城苏楼巷贡生、嘉应州州正陈口口次女。
丁汝旼有兄弟三人。汝昭,监生;汝宣,附生。他自小天资聪颖,读书很勤。年轻时负笈雷州府学。乾隆三十年(年)乙酉科,考取拔贡。后又经过不懈的努力,参加乾隆四十四年(年)己亥顺天榜恩科考试,秋闱报捷,中式举人第十六名。受到前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广东总督郝玉麟的赏识,赠给他“文魁”之匾。
之后,丁汝旼致仕。先后任直隶深州(今河北中部)知州、安平县知县兼署广平府分府等职。
丁汝旼任职期间廉政爱民。初在深州为官,勤于政务,直隶总督梁肯堂以“政简刑清”四字称赞他。梁成久在《海康县续志》里收录了他在安平县谳狱和协助关东大军军需的两件事:“其知安平县事,谳狱必忖情度理,期两造(即原告与被告,也作“两曹”)诚服,不肯草率定案。嘉庆(误,应为乾隆)甲寅(五十九年,年),安平披水患,躬履勘,按户给赈,灾黎咸沾实惠,丁巳(嘉庆二年,),关东大军由畿南赴豫安平,协雇车马,稽核严明,吏胥不得为奸。”(《海康县续志·卷二十·人物志·丁宗洛》)由于政绩显著,安平县绅民敬赠他“惠媲东里”牌匾,以示嘉奖。
“惠媲东里”牌匾(重刻),丁幼平提供。
丁汝旼虽为仕宦人家,但重视亲情。族侄丁宗洛,奋发向上,跟随他多年,栽培不浅:“有长辈汝旼官安平知县,宗洛久依之。”(海康县续志·人物志·丁宗洛)他关心宗族谱务,曾主纂《丁氏族谱》。乾隆甲辰(四十九年,年)春,他借赴京应礼部试之机,携其手稿《丁氏族谱》到京,请陈昌齐作序。陈昌齐赞其“用心之勤而其笃于宗族之谊”。
丁奇玺
丁奇玺(—,7),字符六,号足庄。妻柯氏,扶柳社雷高村人。乾隆二十三年()生于调铭村。生而明敏。后入县学,廩生。参加清乾隆五十九年()甲寅恩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第29名,挑选知县。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温处兵备道陈昌齐对其十分重视,赠予他“亚魁”牌匾,并期待他未来大成。可惜天不受年,嘉庆九年(年)7月病卒,享年46岁。
丁居诚
丁居诚(,4—,11),字元夫,号丰墅,增贡生。康熙五十六年()四月生于调铭村。妻陈氏,土围墩村太学生陈而锡四女。丁居诚绍先严遗训,好学不倦。据传,他80余岁还远涉广州参加乡试。他的好学令人十分感动。嘉庆三年()戊午科开报82岁,被钦赐举人,四年()己未科钦赐进士、翰林院检讨,敕赠文林郎山东济宁直隶州州同。嘉庆六年()11月29日卒于家。享年85岁,谥号“文肃”。丁如金在《逸周书管笺序》中曾回忆说:“(嘉庆)辛酉冬,不幸先君子弃食。”与族谱记载一致。
丁居诚有子四人,教育有方,学有所长,均成才。长子宗廉,字精伯,号芗林,职授县丞;次子宗增,又名宗闽,举人;三子宗洛,举人,济宁州同;四子如金,字石季,号浮山,雷州府学恩贡生,山东长芦盐运司知事。
进士、文魁匾额,图片来源于《图读湛江》。
丁宗闽
丁宗闽(,2—,11),又名宗增,字凝重,号海山。妻陈氏,白沙社含头村人。弟宗洛(称兄弟举人)。乾隆三十一年(年)出生于调铭村。小时候,宗闽与四弟如金“修谨好学”,品学兼优。嘉庆六年(),参加辛酉恩科广东乡试,中式举人第18名。为海康县中式的同科三举人(其余二人为丁奇琯、陈宗绪;与丁奇琯同科并同村)之一。两广总督阮元赞其学识,赠予他“亚魁”之匾。同考试官李心庵亦赠予他“文魁”牌匾。丁宗闽中举人后,以大挑二等初选博罗县学训导。其弟丁如金回忆称:“仲兄计偕(举人入京会试)北上,司训罗阳。”(丁如金《逸周书管笺注序》)后调钦州学教谕,奉满题升知县。
丁宗闽身为地方文化官员,热爱地方文化。年轻时能歌善文,对地方民歌—雷州姑娘歌的创作十分兴趣,出口成歌,甚至亲自上台捞台(打擂台,下同)演出,对推动地方民歌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黄景星《雷州歌谣话》收入他的经典捞台姑娘歌数首,诙谐有趣,可知其对雷州歌的贡献及地位:
“新科举人丁宗闽,特意跑来上那仙,
芙蓉牡丹都采过,单未采娘这丛莲。”
“那仙”是指遂溪县那仙村,与雷州话“娘身”谐音;“这丛莲”是指莲花的“莲”,与台上摆擂台的“姑娘”歌手周碧莲名字中的“莲”又相关。丁宗闽企图运用一语相关的歌词令“姑娘歌手”周碧莲难堪,达到捞台的目的。当然,周碧莲这位姑娘歌手也机智应对。她答唱道:
“怕乜举人丁宗闽?进士堂堂在那仙。
本是姓周名作植,培养我娘这丛莲!”
虽然周碧莲灵活解除尴尬的局面,但丁宗洛以新科举人的身份捞台演出的事迹立即传遍了雷州半岛。
雷州姑娘歌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嘉庆十五年,雷州知府雷学海重修《雷州府志》。陈昌齐邀请他和族昆弟、岁贡生丁谳(字秀夫。号义田)、遂溪周植(进士)、海康黄清雅(举人)等担任分纂。他主修学校门,丁谳主修兵防门。为雷州地方修志存史做出了贡献。
丁宗闽担任嘉庆《雷州府志》分纂记载。
此外,他对国学也有研究。曾与四弟如金协助三弟宗洛著述,担任校对、修改等事务。据陈钧《逸周书管笺序》称:“……浮山口授手勘,晦明弗懈。增损涂乙,朱墨杂错,务求足以垂世而行远”(陈钧《逸周书管笺序》):“宗洛著《逸周书管笺》时,(宗闽、如金)两人匡襄之力居多。”宗洛著《逸周书管笺》为国学名著之一,倾注了兄弟们的心血。道光十三年(),丁宗闽卒于家,享年68岁。
丁奇琯
丁奇琯(,3—,2),字葭圃,号云浦,又号筠圃,生于十一年()正月初十日。父汝旼,深州知县。奇琯小时天资聪颖,后成为国学生,嘉庆六年()辛酉科顺天乡试,中式举人第22名(时人称父子举人),文名甚盛。同考试官李心庵赠予他“文魁”牌匾。之后,考补国史馆謄录。书成,议叙知县。选授江西赣州府安远县知县,署定南厅分防同知,江西赣州府知府。
他初次离京去安远当知县时,从兄丁宗洛作诗四首赠他。诗题为《都门送从弟云浦奇琯官江西安远四首》,表达丁宗洛对其致仕的愿望以及惜别之情:
一
“势不能归遂两歧,三年集首此将离。
友于倍切他乡客,别恨惊逢落地时。
愧我雁门庐未弃,可怜君羊版御疑。
宦途正按归途去,惄惄乡思曷自持
二
枕被长期破寂寥,无如车乘赋翘翘。
鱼因浪暖求烧尾,柳值风和学折腰。
旅邸尚留花萼丽,行旌已挟酒廉招。
赠君唯有区区意,不禁相随驿路遥。
三
翘首郎官近太微,天星今已向南辉。
大江保障环章贡,循吏休风溯贾韦。
百里云光连岭峤,十年鲤对奉庭闱。
循声勉续家声旧,越檄何殊附帝畿。”
果然,出仕后的他,不负众望,勤政爱民,“有政声”。道光二十九年()卒,享年74岁。
太史第门额(丁日平提供)
丁宗洛
(一)
丁宗洛(,10~,11),字正叔,号育甫;又字瑶泉,号梅里。嘉庆间举人、清代廉吏、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
乾隆三十六年()十月初二日,出生于调铭村的书香世家。曾祖丁兆启,祖父丁继誉,父居诚,钦赐翰林院检讨。长兄宗廉,字精伯,号芗林,职授县丞;次兄宗增,又名宗闽,举人;弟如金,字石季,号浮山,雷州府学恩贡生,山东长芦盐运司知事。丁宗洛在兄弟四人中居第三。
丁宗洛小时生性聪明、颖悟,加上良好的家庭熏陶,读书成绩常名列前茅。
青少年时期就读广州粤秀书院,受教于冯敏昌太史,故诗书均学于冯敏昌。后为廪贡生,试用训导。
清嘉庆十三年(),参加戊辰恩科顺天榜乡试,中式举人第二名。与陈文焕、蔡宠(次年考取进士)同榜,为海康同科三举人之一,名噪一时。
(二)
丁宗洛获取科名后,先后担任昌邑、乐陵、曲阜等县知县,他两袖清风。嘉庆二十四年()选授山东济宁州州同,九月莅任。
在为官数十年间,丁宗洛勤政爱民。主要表现为:一是廉洁,一生“清介不苟”。陈钧称他:“‘俭朴如布衣,淳谨如耆儒。讲理学、谈道艺如老师。’传州人爱之、敬之而潜移默化之。”(《海康县续志·人物志·丁宗洛》)他的好友海南定安、探花张岳崧过济宁拜访他时:他“旧袍古帽出握,叙十年别官甚苦。然瑶泉意颇适。”(《张岳崧集》)十分感动。
《筠心堂集》,张岳崧著。
二是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他在济宁任州同时,曾在州署大门手写一副对联:“吏民莫作长官看;法律要与诗书通。”体现了他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思想感情。
三是尽心民事。他身为州同,“为闲曹”,但却尽心民事:有一年夏,济宁大旱,宗洛指挥抗旱时,亲自率领群众到绎山取水。事后,他看到旱后的济宁农业歉收,群众生活贫困不堪,便将在老家雷州的祖田亩变卖,把所得款拿到济宁救济灾民,百姓非常感激(《海康县续志·人物志·丁宗洛》)。又有一年,济宁发生蝗灾,宗洛不顾年纪老迈,冒着烈日,带领群众下地捕蝗,一时成为佳话。《济宁州志·宦传》这样评价他:“清介不苟,安贫嗜学,百里祈雨,烈日捕蝗,簿书之外,讨论古今,历年代理县缺,有政声。”
(三)
丁宗洛虽身置宦海,但仕不废学。他笃志著述,“安贫嗜学”,购置大量书籍,校雠考订。张岳崧回忆称:“登堂至客舍,荒落殊甚。旧书满颓案,墨帖文墨。狼藉而已。”见此情景,张岳崧深为感动。他博览群书,猎涉面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考订经籍。他“劬书博古,考究经籍,多能发前人所未发。”主要有:《逸周书管笺》16卷、《大戴礼管笺》16卷(刊于济宁州署)、《五经经义》、《四书余义》(存于家)等。特别是研究《逸周书》成就最大。“他搜寻千余卷,寝粮食为之俱废”,该书“据孔博士旧注,参取周氏、卢氏各本,详考博辩”(《陈钧序》),“历十余年,四易其稿,诠释至二十万言”,写成《逸周书管笺》16卷。杨嗣曾称该书“词显意明,足与百篇中《逸周书》并重天下。”《清史稿·志·艺文二·别史类》载:“《逸周书管笺》,十六卷,丁宗洛撰。”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也载:“《逸周书管笺》,十六卷,丁宗洛著,刻本。”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也称提到此书:“而对于古代别史杂史,亦多考证笺注,则有陈逢衡之《逸周书补注》,朱右曾之《周书集训校释》,丁宗洛之《逸周书管笺》,洪亮吉之《国语注疏》……”等等。又作《大戴礼管笺》13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该书的价值(参见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释》,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1页)。可见该书的影响之大。
丁宗洛小弟丁如金为《逸周书管菚》作序和跋
二是搜集、整理地方文献。自嘉庆二十二年()起,用了6年时间,搜集陈瑸事迹:“凡公一生德行、政事,自‘国史’、家传以至各省志乘讨靡遗,秩然有条。”(《王朝干陈清端公年谱序》)编成《陈清端公年谱》,又编辑出版《陈清端公诗集》,两书于道光六年(丙戌年,年)出版于济宁州署。同时考订雷州地方文献,刊行《增订雷州府志》、《古合外志》、《雷阳黎献集》(藏于家),对雷州文化贡献颇大。道光四年(),再刊行粤北阳山女诗人李毓清《一桂轩诗钞》(刊于济宁州署,今藏于南京图书馆),该书二卷。他为此还发布告称:“敬恳宗工,若有题词,即邮寄济宁州同署中,告知了书稿交付地。”接着纂修《江苏南通徐氏家谱》(不分卷,徐宗干校勘本)以及《徐鹤洲年谱》、《澹台子家谱》(藏于家)。道光江西状元刘绎在《徐鹤洲年谱序》赞丁君此举,“盖欲使节义长留于人心”
丁宗洛著《陈清端公年谱》
此外,他喜吟咏。曾在仕礼岭砌石为亭,常邀请雷州当地名贤到仕礼岭唱和。陈昌齐《海康县志》载:“时礼岭,城东南七十里,高七十余丈,盘旋五里。乾隆十九年,署知县黄云基命监生程文郁暨近岭绅士造塔山顶,未成而黄去,其基尚存。西小峰有廪生丁如金收葬书纸灰塚,其兄举人丁宗洛砌石为亭。”(嘉庆《海康县志》)丁宗洛勤于创作,著述丰富。有《梦陆居课艺》5卷(刊于济宁州署)、《梦陆居诗稿》、《梦陆居诗话》、《梦陆居拙词》、《不负斋文集》、《连阳丛话》、《连阳余闻》、《挥汗录》、《顾甑集》、《驿舂集》等作品存世(藏于家)。
图片来源网络。
(四)
丁宗洛是一位学者,除了藏书、著述,也爱藏砚。所藏古砚有“海上仙楂砚”、“金凤亭长砚”、“荷叶砚”、“瓦型砚”等。他在这些砚上均刻铭作记:(1)海上仙楂砚。此砚为嘉庆丁卯(年)族侄丁愈嵘赠送,作《逸周书管笺》时皆用此砚。“此予嘉庆丁卯北上时,族侄愈嵘敬以上奉者。予感其意,恒信其用,故唯笺《逸周书》以之铭曰:‘宝剑不轻试,奇香莫漫焚。古书良砚相须殷,考魏坟辨古文书。成策勋文房,诸子不敢分,爰勒丰功于此君。’”(2)金风亭长砚。嘉庆丁卯()秋天购自北京。该砚为金风亭长朱彝尊所藏,并有朱彝尊手摹隶书“九因”二字。“此予嘉庆丁卯秋购自都门者。有金风亭长朱彝尊手摹隶书‘九因’,即以铭其砚。故凡著述皆用此。铭曰:‘余知竹垞,竹垞不知余。予慕竹垞,竹垞之后遂有予。田而粟,园而蔬,奚必学?愚斋之不如静志居?’”(3)荷叶砚。为丁宗洛小弟丁如金之砚。赠丁宗洛藏。“此季弟之砚而存余手者。铭曰:‘有露珠,无泥污,思其为濂溪之徒。’”(4)瓦型砚。“此王安斋(王恩植)次子云卿所赠者,其自来不可考。有质不坚墨不鲜,不取瓦合而贵瓦。全亦何?恤乎缺其边。”王云卿,紫阳书院生员,浙江图书馆馆还藏着他在紫阳书院读书时的课试原卷(该试卷系土纸,淡黄色,卷长厘米,阔26厘米,共九折,每卷皆有封页,盖有紫阳书院监院印、签图记。课试卷中,教席签点和眉批、评语。封面上还刻印对考生的要求,遵奉盖喻,割换卷面,涂改姓名者必须除名的图记)。可惜,由于长期在外地任职且逝于任上,他的藏书、藏砚未能及时运回雷州,散失严重,至今不知下落。
朱彝尊砚拓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丁宗洛好书法,工隶书:“书法于隶书最致力”,有书学著作《学隶说》(《海康县续志·人物志·丁宗洛》)。他在《学隶说》里,对历代隶书的特点、流派及学书之道均有精辟的论述。他的“古人以隶法变楷法,今独不可以楷法悟出隶法乎?”的书法改良观点,深得书家的赞赏(参见王增权《丁宗洛》)。相传重修济宁城时济宁四城门上的字即为其所书。在家乡雷州,他曾为雷高镇题桥村祠堂题字,贴于壁。也为本村东土地公庙题“正德厚生”四字。现在,他的书法在广东及雷州家乡难得一见。但近来却偶见个别拍卖会上有拍卖。
道光二十一年()11月,丁宗洛病逝于济宁州同任上,享年70岁。去世后,被安葬于济宁城北门外季家庄的赵村,离城20里。
丁宗洛妣柯氏,扶柳社扶柳村太学生柯柱姿公六女;续娶直隶安平县太学生马朝俊公次女;三娶顺天府鄂氏。据调铭村民称,他在济宁有后裔,清末民初仍与该村有往来。
参考书目:
1、《海康县志》;
2、《海康县续志》;
3、《调铭村丁氏族谱》;
4、丁志明《文擎雷阳举人村》。
李龙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