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海上丝路”之要津,史称“天南重地”。历代英才俊彦在雷州的风云际会,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催生了独具特色的雷州文化,其厚重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年1月15日星期五15:00,广东海洋大学寒假返乡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南寻石迹队”抵达雷州市博物馆,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石狗奇观”专题展厅。讲解员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述了石狗的狗型狗态、狗纹狗饰、守护习俗以及奉祀习俗。
(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石狗历史摄影员黎欣潼)
五千多年来,雷州石狗习俗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是一部浓缩了的雷州历史沿革、文化艺术、民族民俗史书。年雷州石狗习俗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寻石迹队队员在经讲解员讲述后,明白了石狗的型态和面部表情背后的深层含义。“人头”石狗具有明显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特征;有汉文化特征的石狗,寓意更为明确,有形象雄壮威武的“守护神”;有寓意多子多福的“生育”之神;有笑容可掬、怀抱小狗的“送子之神”;有足踩乌蛇的“风雨之神”;有足踩石鼓、铜钱、乌龟的“福神、财神、寿神”;有足踩龙印、表情肃穆的“护法之神”;有附加兽网、船锚等饰物的“丰收之神”。
(丰富的石狗型态以及面部表情摄影员黎欣潼)
我们的队员主要调研内容是采访馆内游客,以及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来探索雷州石狗文化在雷州人民以及外来游客的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雷州人民对作为雷州本土重要文化特征的石狗文化具有浓浓的自豪感,石狗不仅是作为祭祀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雷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
一尊尊野性的石刻,凝固了先民的苦难与祈祷,蹲踞于村边路口,演绎创世的神秘与威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在雷州市博物馆,探秘了一部雷州艺术的天书。
(南寻石迹队于雷州市博物馆合影留念摄影员黎欣潼)
紧接着,“南寻石迹队”前往雷州西湖公园,该公园散落着雷州特有的石狗雕像。作为一方“司仪神”,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的面貌,展现了雷州劳动人民对石狗形象塑造的创造力。
同时,团队成员还针对石狗文化对公园内的游客进行了随机调研采访,了解游客们对于雷州石狗的态度。作为具有恒久历史,见证了雷州沧海桑田的石狗,如今已渐渐地在人们的信仰生活中淡薄,而发展到现在作为一种民俗,深入该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擎雷之山苍苍,擎雷之水悠悠。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
历史无声,岁月无痕,任凭多情的你我,把昨天的故事诉说。
通过今天的走访调研,我们收获颇丰,不仅对石狗文化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在这趟用行动诠释石狗的文化内涵,践行传承弘扬的使命的旅程中,找到了新的答案。
来源
社会实践部
编辑
橙子
初审
马凯欣黎秋彤李康妮林炳宇
复审
王梓珊
终审
郑一鸣
每日学“习”
苦难考验了中国人民,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我们才能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
往
期
精
选
冬天六大颜色!每一种都很暖~
纸吸管的背后,是我们对环境做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