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艾饼,也叫艾饼。田艾饼,是一种客家小吃,主要盛行于广东南方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比如梅州和湛江等,以梅州丰顺和湛江雷州的最为有名。是用田间采摘回来的艾草(益母草)捣汁,混入糯米粉中揉成团,然后包入花生碎,白芝蔴,白沙糖做的馅,垫上芭蕉叶蒸熟。特点:田艾饼翠绿晶莹,入口幽香隐隐,软糯香滑,热食冷食风韵都各自不同。功效:健脾胃、驱风湿、清热去毒。
原料:艾味克、糯米粉克、熟猪油50克、食油30克
田艾饼的做法:
1.将艾味洗净,过沸水后切碎。
2.将碎艾叶、糯米粉和猪油放在一起,加入适量清水,用力搅拌均匀后,用手捏成饼状,入锅蒸熟。
3.锅上火,倒入油烧热,放入蒸熟的艾味饼,煎至两面皆呈金黄色时取出即可。田艾是农历十月份水稻收割完之后,长在稻田里的一种小草,它浑身灰白色,茎叶密被绵毛,茎骨纤细且柔软;叶子只有蜂翅大小,叶片两面都长着灰白色的绵毛,绵毛的质地柔软,粘且细嫩,不易脱落,叶片皱缩卷曲,学名叫做鼠曲草。
田艾是菊科植物,全草可以入药,民间名为“追骨风”,味道微苦带涩。功效是: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用于咳嗽、痰喘、风湿痹痛。田艾还有很多别名,不同的地方对它有不同的称呼,例如:鼠耳草、鼠米花、佛耳草、清明菜、白头菜、白头草、黄花白艾、追骨风等都是它的别名,我的家乡叫它“田艾”。田艾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多生于郊野、路旁、田间、山坡、草地。
它是一种家乡人钟爱的草本野生食用植物。它的茎叶可以捣碎取艾茸,然后用艾茸揉米粉则可以做成田艾米饼。我奶奶生前非常喜欢这种小草,她总是利用放牛的时间,一边放牛一边采集田艾,她把每次采集到的田艾积攒起来,晒干,等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就拿出来做田艾饼。
秋收后的田野,经过初冬小阳春的爱抚,又经历了寒风细雨的洗礼之后,田艾便一丛丛,一株株地生长在收割后的稻田里。人们喜欢吃这种植物,就是冲着它们小小的绒毛来的。听家乡的人传说,人吃了这些绒毛,绒毛可以吸附人体内吸入的棉花絮和各种各样的脏东西,然后把这些脏东西排出体外,从事棉纺和多粉尘的工作的人多吃它有益,不过这仅仅是农人的传说而已,并没有经过科学研究的证明,这些绒毛是否真的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信不信就释听君便了。
每年农历腊月,田野上就有三五成群的采艾人。农家姑娘将田艾采集回来后,洗净晒干,然后用竹箕将田艾搓擦成艾茸,然后把它掺入按比例拌匀的糯米和粘米粉中,加红糖水拌成饼坯,用红糖、芝麻、花生、冬菇、虾米、陈皮、马蹄、腊肉等美食作馅,做成一个个印花米饼,再经蒸熟,即成为远近闻名的清甜芳香的“艾茸饼”了。
田艾饼的半成品呈碧绿色,蒸熟之后就变成了墨绿色。田艾饼的味道清淡,甘中略带特殊的芳香。加入艾绒的外皮,入口细嚼,柔软而细滑,喉间鼻里尽得享受。而馅料中是味道鲜美的虾米,加上马蹄的清甜爽口和陈皮的特殊香味,吃起来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田艾饼不但其味芳香可口,带给人美味的享受,而且具有健脾胃、驱风湿、清热去毒的功效,因此非常受人们的欢迎。
很久没有吃过家乡人做的田艾饼了,市面上虽然有田艾饼出售,但饼中的艾茸是不够分量的,吃起来没有十足的那种柔软细滑的感觉,总觉得不过瘾,要品尝到真正的原汁原味的田艾饼是要亲自到农家去走一走的!
用“饼”来称呼家乡的这种食物,其实不是很贴切,因为“饼”在我们粤西农家,一般是用来指称用面粉(小麦粉或玉米粉)包馅做成的糕点,例如:月饼、饼干、龙凤饼等等;而用大米粉包馅做成的糕点,我们一般称呼为“约”——字典里没有这个字,只好借用一个读音较为接近的“约”字来代替。我曾经见过有人专为这个称呼造了一个字,就是用“米”字旁加上一个“乙”字,这个字的读音应该是“yi”,可是各种字典里都查不到这个字。潮汕人把这种用大米粉包馅做成的糕点称为“粿”或“茶粿”,而广东另外一些地方则把它叫做“粄”或“米粄”,非常有趣!其实,各种称谓都是指同一种东西,生活在其他区域的人没有多大的兴趣去搞懂这些不同的称谓之间的微细差别,但是生在其中的人,如果不能用一个准确的书面语字眼去称呼一种自己非常熟悉的东西,始终觉得有些遗憾!联系我们
欢迎爆料、投稿、相亲、求职、求助
加小编
小儿白癜风如何治疗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十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izhouzx.com/lzsjj/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