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雷州市新闻
雷州市经济
雷州市人口
雷州市旅游
雷州市地理
雷州市交通

跨越山与海青力显担当

在选调生与当地村民的齐心协力下,湛江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图为廉江市石城镇东莲塘村。

郭龙碧摄

吴绮琪(左一)走访村民,入户调研。受访者供图

选调生杨鸿瑜(右一)开展征地拆迁工作,记录树木品种、数量。受访者供图

选调生耿一力(左一)和医护人员上门为村民进行核酸采样。受访者供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孙耀东熬夜录入人口信息。受访者供图

工作日的清晨,来自河南的耿一力总是准时出门,带着自制的简易“村地图”和“方言手册”,穿梭在徐闻县城北乡的田间小道。而这时,来自广州的孙耀东已经开着“小电驴”准时抵达廉江市石城镇东莲塘村,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耿一力和孙耀东拥有共同的身份——湛江选调生。他们从学校毕业,选择来到基层、扎根农村,从昔日村民眼里的陌生面孔,一步步成长为融入当地、带动乡村发展的“新村民”。

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选调生来到雷州半岛这片红色沃土,扎根到一个个村庄中。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村庄,从校园象牙塔到基层最前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文旅开发、疫情防控和抢险救灾等工作。怀揣着“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理想、肩上有担当”的理想信念,选调生们在磨砺中前行,在奋斗中成长,发挥活力与智慧,成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与新力军。

●南方日报记者林露通讯员湛组轩

缘起

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

24岁的耿一力,来自河南新乡的一个小村庄。曾当过干部的爷爷在他小时候就教导他,为群众服务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年轻人要把自己的精力奉献出去。

届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孙耀东,从初中便在心里埋下了服务基层的种子。他在广州长大,儿时跟着父亲回河北邢台老家,却发现老家农村环境差、村民收入低,那时他便隐约觉得——虽然自己成长在优越的环境里,但有责任为农村做点事情。

中国有着广袤的田野,乡村发展呼唤更多青年人才。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怀着满腔热血,跨越大江南北,穿梭山海之间,不远千里奔赴乡村一线。

“我希望用青春、用学识去为村里的乡亲们做些实事。”抱着这样的心愿,孙耀东摊开地图,选中了“粤西最西”——湛江。

“在我们村子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单纯依靠在村里种东西是维持不了生计的,我想看看广东的农村是什么样子的。”去年,带着爷爷的嘱咐和对大海的憧憬,耿一力来到徐闻城北乡西埚村。

在耿一力的想象中,徐闻人靠海吃海,打渔为生。到了徐闻后,他才发现村里并不靠海,村民是以栽种火龙果、香蕉、荔枝等为生。遍布雷州半岛的红土里富含各类矿物质,栽种出来的作物品质好,为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耿一力协助村民对接家乡市场,虽然销售量不大,但这个年轻人认为,“什么事情都是从小做大,不断积累经验也挺好。”

有外地人奔赴他乡,也有“本地人”寻根故土,杨鸿瑜便是后者。他在湛茂边界长大,来自湛江的母亲经常给他讲述儿时的故事。带着母亲的期许,杨鸿瑜来到了赤坎,扎根新坡村。

而另一位从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的吴绮琪,在毕业后便选择回到家乡。虽然向往农村,但在城市长大的她刚开始根本无法想象村里的生活和工作。年刚到调石村时,吴绮琪“惊呆了”,村里办公设施并不完善,选调生和村干部在没有网络、没有水的环境下工作了近半年。后来办公楼通网通水,各项工作才逐渐规范化。

开展国情调研时,白天走村入户总是免不了吃“闭门羹”。村民白天外出干活,晚上也要忙里忙外,选调生只好趁着傍晚,在村民刚回家时了解情况。他们跟着村干部,对照国情调研提纲,围绕村庄情况、产业发展、村民生活等老百姓关心的方方面面,走村访户。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肤色黑了、鞋磨坏了,但村民和这些大学生却逐渐熟络了。

在走访过程中,一大批选调生听真言、学真知、领悟真谛。根据走访资料,吴绮琪绘制了详细的调石村情地图,孙耀东写起了工作手记,耿一力建立方言对照本……国情调研让他们真正走进了村子,也走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里。

挑战

用汗水赢得村民信赖

坐落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方言多样,包括白话、雷州话、客家话等,语言关是不少选调生面对农村工作的第一道难关。“刚来的时候,很多村民来办事都是讲雷州话,我都听不懂。”杨鸿瑜回忆道。同样遇到语言障碍的,还有吴绮琪和耿一力。

于是,这群年轻人开始学习本土方言。每次村干部、村民用雷州话聊天,他们便努力地听、记,从日常用语学起,在入户走访时学着用雷州话和村民打招呼。经过积累与沉淀,现在他们基本能听懂日常对话。“有时村干部用雷州话讲到一些关键词,我能用普通话回答他们,他们还很惊讶。”吴绮琪笑着说。

除了语言难关,如何获取村民的信任,也是选调生面临的共同挑战。

年10月,孙耀东刚到廉江,正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他便跟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地调研,而问题随之出现。因为村子里都是“熟人社会”,村民没办法完全信任自己,这让孙耀东很苦恼,“自己满怀激情,怎么反而不受欢迎?”这样的想法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我长得白白胖胖,一看就不是本地人,村民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我是来干嘛的。”到徐闻不久,耿一力就遇到了难题。

“既然大家喜欢看我,那我就多让大家看,看多了他们就记得我。”就这样,耿一力常常走街串巷,日子久了,村民便知道有个外地人在这上班,他能帮忙解决问题。

孙耀东的烦恼通过另一种方式得到了解决。村党支部书记告诉他,一户一宅土地确权很快启动,他作为法律硕士,可以在村里分发普法小册子,多和村民打打交道。从那以后,孙耀东便随身带着普法册子进行分发,走遍七八个自然村后,便成了村民的老熟人。如今,村里哪户办喜事都会叫上他,孙耀东也产生了归属感。

在赤坎区新坡村,湛江市引调水工程途经此地,该工程涉及村里多亩地、多户人家,每一块地的地上附着物都要进行详细清点。年初秋,杨鸿瑜拿着尺子,跟着引调水工程工作队穿梭在村里的小山丘和田地。山林路难走,蚊子也多,手、脚常被树枝刮破。测量时,杨鸿瑜通常会选择一棵不大不小的树,根据树的种类、直径、高度,有没有挂果,去确定同一批树木的平均价值,收集数据后录入电脑、计算补偿金额,再与村民进行协商。

推进顺利时,一亩地只需半个小时便能测量完毕,遇到分歧却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在和村民的沟通中,杨鸿瑜慢慢明白一些道理:“农民对土地是很执着的,要思考他们最忧虑的事情,为他们考虑,比如告诉他们政府的补偿政策,给出解决办法,他们才能真正相信你。”

成长

解决问题中提升自我

上个月,受台风“暹芭”影响,东莲塘村许多水稻被风刮倒、被水淹没。台风过后,孙耀东跑到田里,一户户统计被风刮倒的稻田,帮助村民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不少村民感到意外,以前这些需要自己统计上报的事情,现在却有人主动帮忙。

在农村,选调生运用专业和特长,或创新思路提出基层治理方案,或结合特色开展文旅开发项目、或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正如孙耀东所言,面对一开始“慌了”的事情,现在有了一套成熟的处理方式。

近年来,西埚村以开展评比奖励的方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耿一力则负责策划编写《西埚村委会“最美家庭”活动策划》评比方案。在耿一力看来,选调生要“走心、入心”,在完成现有工作的同时,提出更合理、新颖、高效的工作思路和方式。“人居环境整治需要有长效的机制,从政府管理变为村民自治。”他说。

曾做过疫情防控志愿者的耿一力还根据以往经验,拟定出《西埚村委会疫情防控工作预案》,明确人员分工、工作流程、物资准备等。“大规模核酸采样中,我们提前帮老人家打印核酸码,老人、孕妇优先,让村民来了很快就能测完离开,把控好细节,提高效率。”此外,作为“对台风敏感”的北方人,耿一力还牵头编写了《西埚村委会防台风工作预案》。他说工作以来,自己感悟最深的,便是“有话慢慢讲,有事好好做”。

在调石村,吴绮琪负责民政方面的入户办理工作。工作伊始,她并不理解“入户办理”的必要性,到了村民家才发现,对年轻人而言简单的手机操作,对老人来说却有不小的壁垒,光是处理“眨眼”“右转”等人脸识别的指令,就需要耗费不少时间。

“我没想到这样简单的事情放到村里,反而会变得特别艰难。”正因如此,每次帮村民开证明、办手续,村民总是道谢,每每这时,吴绮琪总会心生感慨,成就感涌上心头。如今,在一次次的服务中,她和许多选调生一样,都把所在的村庄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TA说

从换届选举、党建、疫情防控到民政服务,我挥洒汗水与热情;从听不懂方言到与村民自在轻松地交流,我学会积极沟通;从不知所措到游刃有余地处理村里日常事务,我对基层组织有了进一步了解。两年的乡村生活对我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怀揣着它,不断学习、实践,愿自己脚下有泥,心里有光。

——经开区东山街道调石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吴绮琪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真正接触到基层工作后,我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人居环境整治、房屋排查、点青苗、出证明……村委忙什么,我就干什么,村委缺什么,我就补什么,村委要下户,我就跟着去。选调生这个身份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赤坎区新坡村委会主任助理杨鸿瑜

在我看来,选调生要扛好思想意识、业务能力、作风素质“三面旗”。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仅是“身到”更要“心到”。在大数据时代,政府不断转型,我们需要学会在工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工作。要谨记自律格言“做干部,要稳当;嘴不狂,手别长;克己短,学人长;有了权,别张狂;怀揣麝,自来香”,牢记身上的责任与使命。

——徐闻县西埚村委会主任助理耿一力

从城市来到乡村,从柏油路到田间地头,近两年来多姿多彩而又百感交集的农村生活,让我身上的“学生气”逐渐褪去、“地气泥味”多了起来。“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身上的汗水必将成为我铭记初心的见证,脚下的泥土终会化作我践行理想的印记。在我的第二故乡——东莲塘村这片热土,青春正绽放、梦想已起航!

——廉江市东莲塘村委会主任助理孙耀东

■链接

湛江积极探索选调生培养管理思路——

“三道加法”

做实选调生培养工作

湛江市积极探索选调生培养管理思路,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选调生的“大熔炉”,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部署,落实湛江市委“三化三大”发展思路,做好“三道加法”,助力广大选调生深入基层、融入基层、创业基层。

“数量+质量”

壮大干部储备“蓄水池”

近年来,湛江不断拓宽视野和渠道,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湛发展。紧盯录用“进口关”,进一步扩大选调生招录规模,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占年度公务员考录计划的15%。坚持好中择优,紧扣大园区建设、大文旅开发、大数据应用等发展所需,择优招录一批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类型对口、优势特长突出的优秀年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近三年共招录选调生名,招录数量逐年增加,招录质量稳中提升。

“身到+心到”

融入乡村振兴“大舞台”

湛江严格落实选调生到村锻炼制度,把选调生全部纳入村干部队伍统筹管理,到村担任支部书记助理或者主任助理,参与乡村振兴、文明创建、基层治理、疫情防控、防风救灾等重难点工作,并聚焦中心任务开展国情调研,推动选调生进家门、察实情、听民声,真正了解群众想什么、难什么、盼什么。

近三年来,湛江已收集在村选调生调研报告份,切实发挥辅政作用。针对选调生缺乏基层和艰苦环境历练的实际情况,加强岗前培训,明确村级支部书记“传帮带”职责,重点传授工作经验和方式方法,入户走访、把握村情,推动选调生身到基层、更心到基层。精准开展岗位历练,选调生到村基层锻炼结束,返回录用单位历练满2年后,结合选调生专业特长、发展规划等情况,在录用单位内部或其他单位进行交流轮岗,不断增强能力。

“培训+研判”

用好现实表现“试金石”

湛江坚持把功夫下在平时,经常性、近距离、精准化接触选调生,多维度掌握其现实表现和综合素质。

一方面,推动教育培训从“单一输出”变“复合历练”,将干部培训作为考察识别选调生的延伸平台,探索运用结构化面谈、无领导小组讨论、沉浸式案例教学、模拟演练、头脑风暴等教学方式,为选调生充分展示自身闪光点提供平台,有效地跟踪记录选调生在“学中比、比中学”的现实表现。

另一方面,考察识别从“远程观察”变“近身研判”,通过实地走访、一对一谈话、群众评价、集体座谈等形式,近距离接触选调生。

今年以来,湛江市委组织部先后开展6场选调生交流座谈会,与名选调生谈心谈话,深入掌握基层工作实效、职业发展规划及所思所想所盼,进一步研判选调生培养与任用的实际情况,为完善选调生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izhouzx.com/lzsjj/14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