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雷州市新闻
雷州市经济
雷州市人口
雷州市旅游
雷州市地理
雷州市交通

讲好雷州陈瑸故事,传承清端文化

为深入贯彻雷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会议,落实雷州市委“五大会战”的决策部署,加强我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升廉洁自律意识,引导广大干部以史为镜、以廉为荣,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营造勤廉为民、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10月22日,我馆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召开“讲好陈瑸故事,传承清端文化”宣讲会,由我馆劳春明同志主讲。

通过宣讲方式,积极主动广泛宣传清端文化,让清端文化进万家,在社会上形成人人都讲清端文化的深厚氛围,进一步增强全体职工廉洁意识、法纪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筑起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促进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助力雷州跨过“四道坎”、打赢“五大会战”,为实现雷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力量。

“清端文化”宣讲稿

雍正十年,即公元年,雍正皇帝为了表彰前朝功臣,首设“京师贤良祠”。当时首批入选的名臣共十位,五位满臣、五位汉臣,陈瑸就是其中一位汉臣。陈瑸曾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廉中之卓绝者”,“国家祥瑞”。仙逝之后,追授为礼部尚书,赐谥号“清端”。雍正皇帝在《赐入京师贤良祠致祭文》中称陈瑸为“卓然一代之完人”。这时,陈瑸已经去世十五年了。

按照清代谥法,一品大臣去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概不授谥。整个清代被皇帝赐谥“清端”的谥号仅有六人,第一位是于成龙,第二位是傅腊塔(满洲),第三位是陈瑸。那么“清端”之意何在?“清”为“避远不义日清”,意为廉洁奉公;“端”,按照其本义,意为正派、正直、有规矩,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

一、纪念园地——清端园

清端园位于广东省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始建于年,是雷州市为纪念清初儒臣、天下清官、南粤先贤陈瑸而修建的一座的园林。“清端”是康熙皇帝赐给陈瑸的谥号,喻意为“清廉端正”。

清端园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园内主要景点有:陈瑸故居、陈瑸廉政史迹展览馆、陈瑸在台湾纪念馆、诗廊墨壁、莲池清风、短亭长思、清端文化长廊等。清端园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海峡两岸交流,推进廉政建设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陈瑸史迹

(一)寒窗苦读,高中进士

·陈瑸出生于顺治十三年(丙申年)的东湖村(即现南田村)。

·十五岁时,开始应试童子试。十八岁,过县、府试,十九岁成为秀才。

·二十九岁,赴广州参加第一次乡试,不中。

·三十二岁,参加第二次乡试,不中。

·三十五岁,参加第三次乡试,不中。

·三十八岁,参加第四次乡试,中举。

·三十九岁,步行去北京赶考,会试中式第一百二十四名进士。殿试第三甲第三十一名。

(二)宦海远游

·年-年,初任古田县令。

·年-年,首理台政。

·年-年,担任北京部曹。

·年-年,担任四川学政。

·年-年,担任台厦兵备道。

·年,担任湖南巡抚。

·年-年,担任福建巡抚。

三、廉能为最

雷台前缘

雷州与台湾历史渊源深远,同属闽南语系。从唐代开始,朝廷有计划地迁徙闽民于雷州。至宋代,雷州形成了“其耕者多闽人”的人口结构。宋元时期,闽地汉人也陆续移居宝岛台湾。特别是到了年,泉州南安人郑成功挥师东渡,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后,大量闽民迁徙台湾。

清廷入主中原以后,明郑集团以台湾为依托,与清廷分庭抗礼。为阻断明郑集团的大陆货源和军品供应,清朝初年,清廷先后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强令北起河北、中经福建,南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所划界内房屋全部拆毁,田地不准耕种,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凡越界者立斩。这一坚壁清野政策,给沿海居民带来深重灾难。

陈瑸家乡东湖村(今南田村)紧靠海边,在被迁之列。沿海居民的苦难,给陈瑸留下深刻的印记,为其日后把心血洒在海峡两岸、造福台湾百姓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治台背景

清朝康熙前期台湾概况

n经济落后,文化荒芜

n吏治不良,贪腐盛行,黎民受害,官民关系紧张

n移民以同乡和地域组合,不同族群时有摩擦冲突

n汉族与土著民族之间矛盾对立,群殴民变、骚乱暴动频发

n清规戒律繁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n海盗活动猖獗,威胁海峡安全,妨碍两岸来往

海疆治行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收复台湾,郑氏政权结束,台湾重归祖国版图。次年,清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以台湾县(今台南市)为中心,南路设凤山县,北路设诸罗县,府治设在台湾县。

康熙四十一年(年),古田知县陈瑸因能力出众,政绩显著,调任台湾县令。为消弭番民矛盾,促进民族融合。陈瑸践行儒家仁政爱民思想,先后撰写了《台邑问民疾苦示》、《条陈台邑事宜十二条》、《条陈经理海疆北路事宜》等文告和施政纲领,移风易俗,兴利除弊。此后,又在台厦道、福建巡抚任上励精图治,为台湾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被后代史家誉为“海疆治行第一”。

革除官庄

官庄是指康熙年间文武官员在台湾任上所创置的产业,他们从中收取租息,以补贴自己的开支和费用。这种官庄制度在清初台湾地区普遍实行。陈瑸从全局着眼,为了国家和百姓利益,指出官庄的十大危害,建议朝廷革除官庄。陈瑸做出表率,首先将自己台厦道衙门属下各所官庄“自行呈报,其历年变卖各租银两,俱发台湾府库收贮。”革除台湾文武官员官庄收入,既充实了公库财源,又消除了台湾势豪之滋长,实为利国利民的好事。

悯民求雨

康熙四十二年,台湾县大旱,民田龟裂,苗秧枯焦。陈瑸心急如焚,率民众往上帝庙、龙王庙、天后宫各神庙求雨。他不辞劳苦,顶着烈日徒步四十多里往鲫鱼潭迎水,也许是他的爱民之情感动了上苍,县内普降透雨,民得耕种。康熙五十一年六月,台湾又逢大旱,此时陈瑸已任道员,仍亲率农民到各庙祈雨,并写下《妈祖宫求雨文》:“但得利民,凡百殃咎甘受,某身不悔”。陈瑸反躬自省,责己罪己,但求神明以苍生为念。求雨虽为一种迷信,但却反映了陈瑸视民如伤、爱民如子的精神。

革除弊政

陈瑸调任台湾时,虽然在前二十年中经过初期治台官员一批能臣良吏的治理开发,台湾已出现“人民众多,商旅辏集”的繁荣局面。然而,台湾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陈瑸履台后,针对当时台湾地方存在的一些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革除水丁制度,让穷民百姓自由前往台湾创业;二是革除每年修整仓库摊派,严禁以盖仓之名向台民征收“正供”之外的“科派”;三是革去徭役杂费,不费民财民力;四是丁祭时禁止派买猪羊,杜绝了吏役们对台湾小商贩的派累;五是严禁征粟“淋尖踢斛”;六是禁止衙门滥用酷刑,提出非真命真盗,不许滥用夹刑,滥禁无辜人等。七是禁止鹿耳门员役勒索,严禁把守官员长期以来以稽查为名,对出入鹿耳门水道的商贾进行非法勒索。由于其措施得当,及时地革除了台湾地区当时还存在的许多弊政,打击了一批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舒缓了台湾民众同统治阶层的矛盾,对于收复不久的台湾地区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故被康熙皇帝誉为国家祥瑞。

巩固海防

台湾是祖国的海防屏障。陈瑸致力于台湾海防建设,把巩固加强澎湖和台湾北部的海防作为首务,设淡水营、捐建澎湖新城等。他经常视察海疆,把握台岛的海防形势。提出“定会哨之期,申护送之令,取连环之保”的防海贼方法,得到康熙的赏识。

从厦门到澎湖,再到台湾,是台湾与大陆联系的生命线,时有海匪搔扰,陈瑸提出会哨制度,被康熙帝采纳。为了保证台海安全,陈瑸还提出察形势、修战船、禁米船、安炮台等具体举措。

陈瑸与总督满保、布政使沙木哈一起捐出自己的俸禄修建澎湖军事设施,显示出他的清官本色。

四、身后馨香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初三日辰时,陈瑸在其官衙去世。临终时,只穿一件棉袍,上盖一个布单,静静地躺在床上。前来吊唁官员见其四壁萧然,别无长物,不胜唏嘘。当人们得知他捐银巨万时,都不禁热泪盈眶。闻讯赶来的百姓嚎啕大哭,闯门祭奠,在灵前称颂青天大老爷。迎送灵柩归乡之时,沿途祭奠的百姓塞街充巷,哀号之声,如丧考妣。

说明:陈瑸去世,朝野震悼。康熙下旨,追授礼部尚书,赐谥“清端”,荫及后人。康熙赐祭银24两,全葬银两,碑价银两,并亲自写了御制祭文和御制碑文。康熙的《御祭碑文》充满深情,给陈瑸以极高评价:

忆尔尝造膝而陈,惟朕亦倾心以听。谓甫临民社,即已免于饥寒;倘稍通苞苴,将尽堕其名检:故必取严一介,始可号为不贪。每追畴昔之言,实克符卓绝之行。近求今日、远稽古人,似此清操,夐乎尚矣!

说明:雍正八年(年),雍正皇帝为“崇忠念旧”,敕建贤良祠,表彰前朝功臣,首批选满汉大臣各五名,陈瑸入选。雍正十年,陈瑸等人牌位正式入祀,春秋享祭,典礼隆重。雍正的《赐入京师贤良祠致祭文》中,把陈瑸永远树立为百官榜样:“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岩廊,允矣千秋之茂典。”每逢祭日,雍正皇帝则赐祭银并委官亲临陈瑸墓前读文致祭。

说明:名宦祠设在各地文庙内,供奉政绩卓著、百姓爱戴的贤臣能吏,由本地官员率士绅春秋致祭。陈瑸逝世后,其履职过的古田、台湾、四川、湖南、福建省城及许多府县都把他的牌位入祀名宦祠,成为当地官民深情怀念的先贤。

说明:各地的乡贤祠设在文庙内,祭祀品学端方、贤德服众、造福乡梓的地方名人。乾隆五年,海康县、雷州府士绅呈请圣旨允准,陈瑸入祀府、县两学乡贤祠,永享馨香,聿照盛典。

说明:清乾隆八年(年),雷州绅民筹建“陈清端公祠”(又名陈清端公家庙)于府城,以崇德纪功。凡过往官吏及途经雷州府的古田、台湾等地百姓,必去祠中祭拜。凭吊之风一直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izhouzx.com/lzsdl/1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