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发周说地理,精彩分享请您点击链接(以下资料均为可编辑无水印电子版,购买请联系)
一、70套最新二轮复习资料
35份区域地理PPT(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课件,全国通用)
二、个微专题资料,适用年冲刺高考
微专题
学会描述地理位置
微专题
藏粮于地
微专题
若尔盖湿地
微专题
暂时性河流
微专题
都江堰
微专题
东数西算
微专题
汤加火山
微专题
服务业选址
微专题
海冰
三、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1-目录
四、个高中地理精品课件目录
五、70份高考地理规律总结目录
规律总结71
经纬网与地图(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72
等高线(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73
宇宙中的地球及圈层结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74
地球自转(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75
地球公转(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76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77
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78
全球气候变暖(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79
天气系统(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80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河流的补给方式(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81
洋流(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8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8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84
人口的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85
城市与城市化(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86
农业专题(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87
工业专题(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88
交通专题(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89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90
旅游地理(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91
环境保护(全国通用)
规律总结9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经典知识总结
六、近三年高考真题58套目录
59.年江苏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
七、高考地理微专题专项训练1-42目录
微专题专项训练43
国际合作
微专题专项训练44
区域认知与区域协调发展
微专题专项训练45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微专题专项训练46
城镇建设与城市转型
微专题专项训练47
区域发展
微专题专项训练48
上海大城市的辐射功能
八、高中地理微视频1-23目录
九、高中地理说课稿1-15目录
十、套届最新地理高考模拟卷
.广西届柳州市高考三模(解析版)
.河北省届保定市七校联考(解析版)
.辽宁省届协作体高考一模(解析版)
.届枣庄市高考二模地理试题
.湖北省武汉市-学年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地理试卷word
.四川届成都蓉城名校联盟二联(解析版)
.四川省届成都市高考二模(解析版)
.四川省师大附中届高三二模(解析版)
.湘豫名校届4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云南省届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解析版)
.浙江省届台州市高考二模(解析版)
.陕西省届宝鸡市高考三模(解析版)
.河北省届邯郸市高考一模(解析版)
.陕西汉中十校下学期二次联考(解析版)
.广东大湾区届毕业班联合模拟(解析版)
.湖北省圆创联考届第二次模拟(解析版)
.宁德市届普通高中毕业班五月份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安徽省届蚌埠市高考三模(解析版)
.甘肃省届高考二模(解析版)
.广东省届湛江市高考二模(解析版)
.成都三诊.5.10
.安徽省届合肥市高考二模(解析版)
.年广东地理二模试卷(解析版)
.江西省届九江市高考二模(解析版)
.浙江省届宁波市高考二模(解析版)
.湖南省届岳阳市高考二模(解析版)
.太原市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二地理部分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4月诊断性联考(解析版)
.安徽届蚌埠市第二次模拟(解析版)
.安徽届芜湖市5月质量监控(解析版)
安徽省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考试
文科综合试题
(考试时间:分钟满分: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特别是我国有关专家长期以来对气溶胶的研究,更进一步说明气溶胶形成一定浓度后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量,而使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可能引起全球变暗的多种因素中,最主要的人为原因是()
A.太阳辐射能力减弱
B.使用矿物燃料等排放出大量微粒物
C.火山喷发产生火山灰
D.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云迹
2.全球变暗可能产生的后果还无定论,但下列可能产生的后果最不可信的是()
A.全球蒸发量增加
B.农作物产量变化不大
C.葡萄甜度升高
D.全球气温仍将上升
太阳处于衰老时期,太阳辐射可能会减弱,且目前太阳处于稳定期;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削弱太阳辐射,但这二者是自然原因,A、C选项错误。全球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微粒物,造成大气透明度下降,大气削弱作用增强,B选项正确。飞机飞行产生的飞行云迹影响范围较少,影响较小,D选项错误。故选B。
全球变暗但伴随有全球变暖,“气溶胶形成一定浓度后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全球气温可能上升,全球蒸发量会增加,A选项不符合题意。“全球变暖”与“全球变暗”相伴随,二者影响相互抵消,农作物产量变化小,B选项不符合题意。“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减小,可能会使葡萄甜度降低,C选项符合题意。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溶胶形成一定浓度后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全球气温可能仍将上升,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15~49岁),每个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一般来说,总和生育率不小于2.1,才能完成世代更替。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才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下图示意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五国~年总和生育率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表示中国总和生育率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4.推测导致韩国总和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育龄妇女减少
B.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C.经济压力变大
D.育儿女性难找工作
5.下列政策或措施中不能提高我国总和生育率的是()
A.全面放开三孩政策
B.鼓励学校延迟服务
C.禁止天价彩礼政策
D.延长退休年龄政策
据图可知,①曲线早期总和生育率高,年后趋于低水平,说明其为中国,A选项正确。与日本和德国相比,美国人口移民较多,且移民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其人口总和生育率相对较高,故②表示美国,B选项错误。目前,德国接纳非洲及西亚地区的移民,导致其总和生育率有所上升,因此③表示德国,④表示日本,C、D选项错误。故选A。
年以来,韩国总和生育率先呈快速波动下降,后缓慢波动下降。目前,韩国总和生育率已低于1,说明其未来人口会出现负增长,导致其总和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韩国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压力变大,年轻一代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C选项正确。教育水平的提升、育儿女性难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总和生育率,但与经济压力相比,并非主要原因,B、D选项错误;总和生育率是一个比值,与育龄妇女数量关系不大,且韩国育龄妇女并没有明显减少,A选项错误。故选C。
我国总和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年轻人结不起婚,另一方面是年轻人养不起娃。因此国家出台了禁止天价彩礼政策和全面放开三孩政策,A、C选不合题意。鼓励学校延迟服务有助于减轻家长负担,有利于人口生育率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总和生育率,B不合题意。延长退休年龄政策主要是针对未来劳动力不足而实施的政策,延迟退休年龄可能使年轻人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大,同时造成子女的小孩缺人照顾,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总和生育率低,D符合题意。故选D。
下图所示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差异()
A.冲积扇堆积物中砾石以沙砾为主,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差
B.坡面堆积物中砾石以角砾为主,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差
C.冲积扇堆积物中砾石以角砾为主,分选性好,有一定磨圆度
D.坡面堆积物中砾石以沙砾为主,分选性好,有一定磨圆度
7.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主要来源及成因()
A.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地表沙粒易启动
B.冲积扇夏季地表干燥,地表沙源丰富
C.冲积平原秋季草原枯萎,地表沙源丰富
D.冲积平原冬季风力强劲,地表沙粒易启动
8.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主要原因()
A.地势较低,蒸发弱
B.地表物质颗粒较细,保水性能力弱
C.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D.地表水下渗能力增强
由图可知,冲积扇以沙砾为主,C选项错误。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故在此沉积的砾石分选较好,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对水中的砾石有磨蚀作用,故沉积在此的砾石有一定的磨圆度,A选项错误。由图可知,山坡以角砾为主,D选项错误。表层有沙、粉沙,该处位于较陡的山坡,砾石主要由重力作用及高海拔处的冰川作用(气象站海拔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该山为祁连山西段,海拔高达米,应当有山地冰川发育)在此堆积,故砾石分选较差,未经流水的磨蚀,故磨圆度较差,B选项正确。故选B。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冲积扇和冲积平原表层都有粉沙、黏土物质,但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固沙作用显著,故山坡的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C、D选项错误。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A选项正确。夏季山地降水及高山冰雪融水较多,冲积扇上草类等植被覆盖率较高,不易出现风沙,B选项错误。故选A。
地势较低,气温较高,蒸发较强,A选项错误。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B选项错误。该区域年平均气温为-2.6℃,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C选项正确。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原提供水源,地表水下渗能力强则易导致地表水分条件差,D选项错误。故选C。
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山体效应对山体的雪线和林线有显著影响,山体内外温差越大,山体效应越强。青藏高原作为亚欧大陆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0~m,其山体效应显著,甚至比西欧的阿尔卑斯山脉(平均海拔0m左右)更强。下图为山体效应模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T1高于T2的主要原因()
A.山体内部海拔高,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多
B.与山体外部相比,山体内部地形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
C.山体内部降水少,天气晴朗,获得太阳辐射多
D.山体内部地面海拔高,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多
10.造成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脉更强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拔
②土壤
③纬度
④植被
⑤面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11.最热月气温10°C等温线一般与山地林线相重合,但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不与该线重合,而且位于青藏东南部,其原因是()
A.气温高B.降水多C.光照强D.坡度缓
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地面,山体基面海拔越高,其近地面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就越高。而山体外部同海拔高度,距离地面的高度大,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少,因此导致T1气温高于T2的原因是山体内部地面海拔高,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多,D正确;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少,A错误;山体内部地形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山体内部降水少,天气晴朗,获得太阳辐射多,对T1高于T2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BC错误,所以选D。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因此隆起的山体规模越大、高度越高,山体效应越明显,青藏高原的面积大于阿尔卑斯山,海拔高于阿尔卑斯山,因此山体效应较明显,①⑤正确。其次二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尤其是纬度位置对山体接收到太阳辐射量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山体效应不同,青藏高原的纬度较低,山体效应较阿尔卑斯山明显,③正确。土壤和植被不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也不是影响山体效应的主要因素,②④错误。故选D。
林线位置的高低除了受到气温的影响之外,降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藏东南地区因为位于夏季盛行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西侧多,导致林线位置更高,所以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位于青藏东南部,B正确;根据题干,最热月气温10°C等温线一般与山地林线相重合,但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不与该线重合,而且位于青藏东南部,说明青藏东南部林线最高不是热量条件导致的,A错误;光照和坡度不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B。
二、非选择题:共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分。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琼州海峡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是连接海南岛与大陆的交通咽喉。第四纪以前,琼州海峡与海南岛、雷州半岛还是一个整体。大约更新世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第四纪冰期结束,海平面大幅度上升,才形成琼州海峡。其东西总长.5千米,最宽为39.6千米,最窄处仅19.4千米;平均水深44米,最大深度米。海峡两岸多河流注入,自然环境复杂多变。
材料二 下面上图为琼州海峡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图为琼州海峡海底地形地质示意图。
材料三 平流雾指暖湿空气做平流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春夏季节在沿海一带经常出现的海雾大多属于平流雾。年2月18日至22日,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琼州海峡发生了67年不遇的持续性大雾,导致海口三大港口多次短暂停航,出岛车辆严重滞留,堵车里程一度达10公里。海南、广东两省紧急协调船运企业,尽快把海南滞留车辆和旅客运输出去。但截至21日,滞留车辆仍有多辆。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本次海口车辆滞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大雾浓度大、厚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原因。
(3)我国跨海大桥众多,跨海大桥修建技术已经领跑世界,但琼州海峡尚未修建跨海大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自驾游发展迅速,进岛车辆猛增,海南岛纬度低,春节前后为旅游高峰期;大雾天气持续时间长,海南岛对外联系不便,出岛车辆只能经由轮渡(海运)出海。
(2)前期,琼州海峡受冷空气影响,海面温度低;后期,冷空气势力减弱,偏南风从低纬海面带来大量暖湿空气;暖湿空气与海面温差大,降温快,降温幅度大,水汽凝结,形成浓雾;海水比热容大,升温慢,浓雾持续时间长。
(3)自然原因:海水深度太大;地处断裂下陷带,海底地质构造复杂,岩层破碎;海底地形起伏大,两岸河流注入,泥沙淤积厚度大;海水受季风、海底地形影响,海流紊乱湍急,水文条件复杂;大雾、大风天气多,夏季多台风。社会经济条件:大桥修建成本高,投入大;目前海南省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旅游业虽然发展快但季节性强,与大陆之间的平均车流量小。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梵净山是我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最高峰凤凰山海拔米,年被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约2.2亿年以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曾是海洋,海底变质岩层上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岩,而梵净山的主体是不易被溶蚀的变质岩。
材料二梵净山年降水量1~0毫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孑遗有多种古老珍稀物种,生态学家称其为“喀斯特高原中的生态孤岛”。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为落叶乔木,是0万年前的古老物种,第四纪冰川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目前梵净山海拔1-0米处集中分布着天然珙桐林。图为“梵净山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1)简述梵净山高大山体的形成过程。
(2)说明梵净山成为“生态孤岛”的自然原因。
(3)推测梵净山大面积存在天然珙桐林原因。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请提出梵净山地区发展的合理措施。
(1)海底受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碳酸盐岩;地壳抬升,碳酸盐岩出露地表;上覆岩层(碳酸盐岩)被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变质岩不易被侵蚀,周围碳酸盐岩被侵蚀掉后,形成高大山体。
(2)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优越;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降水丰富;变质岩山体难以溶蚀,地表水丰富;相对高度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土层深厚,发育较好。因此生物多样性优于周边喀斯特地区。
(3)当第四纪冰川时期来临,温度大幅下降,梵净山珙桐林生长区逐渐向温暖的低处迁移;当冰期结束,气温回暖,珙桐生长区往凉爽的高处回迁,古老物种得以延续。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答);充分利用梵净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加大政策支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世界遗产品牌,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进行文化内核开发,深层挖掘文化资源;提高服务品质,提升旅游体验感。
本大题以梵净山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形成过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物生存条件、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年,“美好安徽迎客天下”作为安徽旅游目的地品牌被推向市场,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天下奇绝的黄山美景、云烟缭绕的九华妙境、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婉转悠扬的黄梅戏、政通人和的大都市及相关的文化概念,大多仅仅依靠导游讲解、文字介绍、实物陈列等方式,让旅游者深刻理解和认知。下表是年安徽文化和旅游厅与山东文化和旅厅官方微博对比。
单位/微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