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栏目
-
本篇撰稿人:陈其勋温红
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江城武汉,寒风凛冽。武昌第三发电厂内,除了发电机器的轰鸣,会议室里,声音突然嘈杂起来。
这里正在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党委书记李尚武在讲话中,不是向职工们总结这一年电厂的工作情况,而是话锋一转,传达了上级关于南下广东支援湛江新村发电厂建设的指示:“希望大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克服困难,支援湛江的电力建设。”
听到湛江两个字,职工们顿时有些懵了。紧接着,“汪俊荣、汤文藩、杨工增、刘远琳、李德贵、施达松、钱汉章、乐义和、李伟、戴泉根、陈忠……”一个个名字从厂长陈绪全的口中读出,足足有个人,他们都是要被抽调要去建设湛江电厂。末了,陈绪全又扬扬手中的名单表,大声说道:“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我将带领大家一同前往,去完成这个光荣艰巨的任务。”
这下子会场里可是炸开了锅!当时的武昌第三发电厂,仅有人左右,抽调的比例高达63.5%,并随机配备领导干部,包括了厂长、总工程师和汽机、锅炉、电气、化学等技术骨干。一个厂一下子抽调走那么多人,简直是匪夷所思。
▲湛江新村电厂旧照
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是疑虑重重。虽说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正是各处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的时候,大家都服从组织的安排。可湛江是个什么地方?很多人听都没听过。
李德贵、刘远琳便是其中最年轻的一批。那一年,他们都刚满21岁。据刘远琳回忆,名单公布后,大家都急切地想知道湛江究竟在广东哪个角落,于是有人赶快拿出地图来找,却怎么也找不到。当时的中国地图上,还没有标出湛江。后来有人解释说,“广州湾”就是湛江的所在地。要知道,武汉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而现在要去一个地图上都还找不到的小地方,大家心里都有点忐忑。当年春节,刘远琳特地回去告知父母将要南下去湛江的事。父母心里虽然非常不舍,但幸好嘴上还是非常支持,并叮嘱他到那里后要安心工作,不要牵挂家里。和刘远琳他们一同要到湛江的,还有厂团委书记兼会计汤文藩、发电车间主任杨工增、人事科长汪俊荣等人。
湛江新村发电厂的建设,得从那个年代说起。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 爆发,美国封锁了台湾海峡,中国急需在广东沿海建设一个新的商港,打通海上运输的关节。湛江港,外有硇洲岛为天然屏障,内有东海、南三两个岛互为犄角,水深浪静,海面宽阔,终年气候温和,沙泥积淤较少,是得天独厚的军事要塞和海运咽喉。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湛江建设一个新的商港,并同时兴建黎湛铁路。
一夜之间,这个小渔港,就被时代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湛江港建成后,通过黎湛铁路(广西黎塘至广东湛江),联通广西及西南地区,湛江将成为当时中国大西南和华南地区货物的出海主通道,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拥有了极其重要的军事、经济战略地位。
▲湛江新村电厂旧照
当时整个湛江地区,仅有霞山小柴油电厂5台柴油发电机,其中一台还是坏的,4台柴油发电机总的装机容量还不足千瓦,根本无法满足一个港口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应有的用电负荷。幸好,中南电管局对直管鄂、湘、赣、粤、桂五省(区)电力企业的设备物资,有统一调配权。于是决定调配武昌第三发电厂技术和设备力量支援湛江,建设湛江新村发电厂。
而武昌发电厂的“将”就在这个时刻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建设湛江新村发电厂的历史使命。年农历正月十五,“哐当哐当哐当”,一辆从武汉到广州的火车上,载着武昌第三发电厂支援建设的 批先遣部队出发了。初春窗外的绿意,他们都无心欣赏,对于他们来说,湛江是片陌生的土地。耳边的火车轮与铁轨撞击的声音,正是他们内心忐忑的写照。
那时的交通并不便利。发电机组拆解后和人一起,从武汉坐火车到了广州,随后人机分流,发电机组通过海运抵湛。人呢,则水陆并进:先从广州坐一个晚上的船到开平,第二天上午从开平到阳江,在阳江住一晚,第三天一早再从阳江坐汽车出发。几经辗转,直到下午5点才到目的地。多公里的路程,大伙走了两天两夜。
李德贵是人当中 负责保卫工作的。刚到达湛江的下午,旧霞山电厂厂长郭治新开着一辆厂里的吉普车,载上他和几名工人到新村发电厂工地查看建设情况。李德贵回忆,去电厂工地的路坑坑洼洼,都是小路,现霞山市政府所在地那时还是一片水塘,颠簸了半个小时才到目的地。厂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还在建设中,工地堆满了建筑材料。因为形势紧张,害怕有敌对分子搞破坏,保卫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所以李德贵要提早查看现场,了解安保情况。
没过两天,发电机组也运抵湛江。机组安装由火电安装公司43工程区负责。发电机组属于快装式,原本是设计来装载在火车上的,特点是易于搬迁。但 批过来的人都不是安装专业方面的,只能帮安装公司打下手。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把电厂的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湛江新村电厂旧照
初到湛江的时候,大家就在离厂区不远的农村荒地上搭建草棚住下,这一住就是三年。湛江地处亚热带沿海,空气温润潮湿,台风频繁。大家挤在一个大草棚里,夏季酷热难耐,冬季寒风阵阵,遇上风暴袭击,更是四面漏风渗水,一片狼藉。这些对于水土不服的参建者来说,是身心的双重考验。
这里距离霞山市区5公里,距离赤坎市区8公里,步行到霞山市区还要将近一个小时,在这样一个荒野乡村,工人们的业余活动比较单一,连看场电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工余时间,大家就经常坐在田边上谈天说地。可每次说着说着,就很容易说起自己的家乡和家人,有人就开始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旁边的人受到感染,也跟着一起痛哭流涕,弄得哭声一片。不过,抹干眼泪,建设和生活还得继续。
让这些南下人员感到新奇的是,湛江东濒南海,海产十分丰富,石斑鱼、金仓鱼、龙虾、鲍鱼、扇贝等,品种繁多,看得眼花缭乱,垂涎不已。不过,那年月工资不高,众人口袋里没几个钱,海鲜并不常吃,除了逢年过节,多数时候只能是尝个鲜,解解馋而已。在这里,很多人都是 次见到大海,激情澎湃,惊喜连连。还有就是水果很多,菠萝、香蕉、荔枝、红橙这些在长江边很少见到的东西,这里遍地都是。
李德贵和妻子李谦宜同是 批过来湛江的。李谦宜当时怀着身孕,不方便和大家一起住,李德贵就找到一户村民,希望有个地方能单独居住,方便照顾妻子。新村的村民也非常支持电厂的建设工作,用干草和木条,在牛棚隔开一个比床大不了多少的房子,让他们小两口住。房间和牛共用一个门口进出,房间里就能闻到旁边的牛屎味,条件相当简陋。但对于小两口来说,能有自己的空间,已经心满意足。李德贵夫妻在牛棚住了三个月,直到李谦宜快生产的时候,才转移到村公所居住。期间有一天,李德贵到霞山区公安局开会,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来。李谦宜一个人坐在漆黑的牛棚觉得害怕,她就挺着大肚子,在入村路口的大树底下等着丈夫回家。“现在想起来环境是很艰苦,但是在那时候都不算什么,大家一心建设祖国,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热火朝天地干,就是想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德贵回忆道。
一同南迁到湛江的,还有生产技术股股长顾瑜纶。他是江苏泰州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曾在中学教书,后来到武昌第三发电厂工作,为四级工程师。来到新村发电厂后,顾瑜纶先是在厂里当锅炉技术员,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被任命为总工程师。他的妻子汤之莹,是武昌第十八小学一名老师,当顾瑜纶去了湛江之后,一直为是否随丈夫南下而纠结。她回忆说:“说实话,决定要随丈夫南下之前我是很犹豫的,毕竟是要离开自己非常熟悉的城市,去一个当时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地方。而且还要放弃我心爱的教师职业。因为我那时候听不懂湛江话,而这边的学生又听不懂普通话,所以我的‘讲台梦’没办法继续,非常不舍。”思前想后,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汤之莹最终选择了南下,于第二年也跟着调到了新村发电厂。
来到湛江之后,汤之莹在厂里并没有具体的岗位,工作直接由厂领导“指派”,基本上是分配什么做什么,画表单、做统计、装订资料,什么杂七杂八的活都干。当时厂里有个培训班,专门在晚上教工人学些文化知识,厂长又叫她去负责做一些课程安排和教师排班之类的工作。
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南迁的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但大家劲往一处使,电厂建设日新月异,仅用2个月时间,发电机组就安装完毕。年6月6日,“机组起动委员会”成立,广州电业管理局局长王焕担任主任,湛江新村发电厂筹建主任郭治新担任副主任。不用几天时间,筹备工作就已完成,准备在6月10日那天并网发电,想赶在“七·一”前,向建党34周年献礼。
并网发电当天,正好是刘远琳值班,负责发电机及电网的监控工作,这个重要的并网任务就落到了他的身上。当时的发电机并网是需要手动操作的,主要看同步表的指针,然后抓好时间点,果断合闸并网。同步表有三个指示灯,新旧发电机组同步的时候,同步表是顺时针转动,指示灯熄灭。不同步的时候逆时针转动,指示灯亮起。由于柴油机容量太小,用电负荷稍有增减,就造成电力系统周波电压不稳,波动较大,合闸有一定困难。
刘远琳右手握着开关活阀把手,左手握着励磁机,眼睛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同步表。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地滑过脸颊顺着往下滴,弄得他身上痒痒的。但刘远琳知道,现在是关键时刻,他不能分心,他得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