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雷州市新闻
雷州市经济
雷州市人口
雷州市旅游
雷州市地理
雷州市交通

探寻遂溪孔庙的史源据说90的遂溪人都

人愿天遂,心有灵溪。遂溪,曾经有过辉煌的儒家文化印记的小城,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父老乡亲的呼唤,一座气势恢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遂溪孔庙,在傍塘岭的孔圣山崛地而起。

遂溪孔庙是遂溪深厚历史的见证文物,也是遂溪先辈智慧的结晶。但是,由于清版《遂溪县志》对孔庙(学宫)的记载仅有县治搬迁遂城后的记述,而年之前,铁杷县、遂溪县县衙设在现湛江市麻章区旧县村的历史(包括那段历史时期铁杷县、遂溪县的社会经济状况、知县姓名、衙门设置、文化教育设施等等)都没有文字记载。搬迁之前在旧县治是否兴建过孔庙很值得我们去探寻。

孔庙,本是中国纪念孔子、供后人祭祀孔子的庙宇式建筑。孔子去世后第二年,公元前年,鲁哀公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孔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座孔庙。北魏太和十三年(年),在当时的京城建立了第一座位于京城的孔庙。到了汉代,汉武帝采董仲舒之议,罢黜诸子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孔子儒家思想被纳入政治核心,成为中国政治、学术思想主流。唐朝贞观四年(年),皇帝下令各州县学校都要有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全国。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宠较为兴盛的时期,宋太祖建隆元年(年),亲谒孔子庙,诏增修祠宇,绘先圣先贤先儒像,释奠用永安之乐。此后近千年历代君王,皆常亲莅孔庙祭孔。

尊孔复礼蔚然成风,在一定的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科举制。中国科举制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成了人们改变生活命运的途径,令无数莘莘学子向往,为之奋斗。人们向“至圣先师”的祈祷,求得高考中举,以获功名利禄。

据《遂溪县志·沿革》载,隋开皇九年(公元年),省合浦郡仍置合州。十年(公元年)置铁杷县(有史载:铁鈀县),县治设在今湛江市麻章区旧县村。源于该村前的铁杷溪(铁鈀溪)而得名。因溪水中露出的岩石凹凸不平,形象鈀齿,故名为“铁杷溪”。“铁杷县”后改“遂溪县”。当时并有椹川县、扇沙二县,三县皆今之遂溪地也。唐太宗贞观元年(年)更名为东合州,省椹川县、扇沙县入铁杷县,归属东合州。天宝二年(公元年)改铁杷县为遂溪县,属海康郡,县治仍设旧县村。据《雷州府志》记载:遂溪意取"溪水合流,民利遂之"。此为遂溪得名之始。

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年)改雷州为雷州军(军,古时行政区划),将遂溪并入海康县。南宋绍兴十九年(年)恢复设置遂溪县,并把县治从旧县村搬到现今遂城。铁杷县治设在旧县村年,遂溪县治设在旧县村年。铁杷县、遂溪县治设在旧县村年间正是唐宋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科举制度日益完善时期,拜祭孔圣以求功名之风空前高涨。尤其是唐宋历代皇帝对孔圣更是恩宠有加,亲诏孔庙增修祠宇。铁杷县、遂溪县与全国形势一样,积极兴建孔庙,创办书院学堂成为时尚。据道光版《遂溪县志·学校》载:宋代遂溪境内有文明书院,在县西乐民所城;崇文书院在县城西北边,城隍庙之东。

遂溪孔庙究竟是何时始建?为了探究兴建遂溪孔庙的历史沿革过程,遂溪县政协、遂溪县县志办、遂溪县博物馆等单位组成遂溪孔庙始建年代考察组,在湛江市博物馆专家和麻章区区志办领导的协助下,先后两次亲临旧县村(唐宋年代铁耙县、遂溪县遗址)以及湖光岩楞严寺、白衣庵等地进行现场调研考察。

在旧县村村干部的指引下,我们探访了遂溪旧县城遗址各处遗迹。旧县村口,立着一座高大的牌楼,一副对联“隋建铁鈀县故土呈翰墨,明设水师旅旧地焕文龙”分刻牌楼左右,字体秀逸,内容深邃,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看到的村容村貌,虽没有昔日作为县衙的威严与繁华,但村中的一砖一房,一草一树,历经沧桑,岁月变迁,也难掩往昔曾经的辉煌。

走过村口牌楼,一条整洁的村道向里延伸,村道仿城墙设计。沿着村北一条青板石巷道行走,只见古巷两侧的明、清时期古老房屋,虽饱经沧桑,风韵依然。曾有民谣:“八角井、中央巷、金九坛,银九缸……”。村中坐落着不少俱有雷州建筑艺术风格的大宅,青石基础,红砖高墙,大门阔户,错落有致;特别是古宅檐牙高啄,勾心斗角,造型精美。旧县村被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

站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古榕树下,我们想起了旧县村的前尘今世……

《铁钯彭氏宗谱》记载:“始祖醫正公,即平章公子也。生于大宋,任雷州路儒学司。醫正相雷风景之宜焉居,遂于铁钯县崇礼乡置田立宅焉。”旧县村原名“崇礼乡”。从公元年起铁杷县、遂溪县县衙均设在那里,冠名“铁杷县”后改“遂溪县”。县衙搬走之后便改“崇礼乡”为“旧县村”。这座古老的县城遗址距今已有年历史,虽县衙早已不在,但遗存的遗址、古迹和文物仍追寻可见。

据村干部和年近九旬的两位老人介绍,铁杷县、遂溪县治的县衙就建在两口龙眼井(属市文物保护之古井)以北的地方。龙眼井始建于隋末唐初,南宋咸淳六年(公元年)重修。西井八棱八面,又称“八角井”。东、西两井相距几十米,系县衙官民共用的饮水井,两井泉量一贯稳定,可供超千余人饮用。

现存的两座石狗,大小一致,仰状坐在1.2米高的圆柱石墩上,整体两米多高。两座石狗形态相似,造型古拙,工艺粗犷。据湛江市文物专家分析判断,两座石狗放在城池大门口两旁,是护民镇邪之卫士。

据老人介绍,村民世代相传,在县衙的东北侧,曾建有一座孔庙(已倒塌),规模不大,仅供学子拜祭。孔庙门口旁边有一座焚烧炉,读书人到孔庙拜祭时,往炉里烧纸钱和焚烧用过的旧文稿纸。现存的一堆村中收集的青石建筑构件中,有一张石雕案台,由下层、中层与上层3个层次组成,案座、案台、案炉三合一体。长78厘米,高45厘米,宽60厘米,上枭为仰莲瓣,下枭为覆莲瓣,束腰兽足,工艺精,设计巧,完好无缺,构成庙宇内的祭拜供台。随行的市文物专家认为,莲花纹饰在唐代较为流行,该供台与县治年代吻合,佐证了村民流传孔庙存在的讲法。彭氏后人继承前人尊孔崇文的优良传统,在孔庙遗址附近建起一座文昌阁,至今香火不断。

学堂遗址在湖岩公祠附近,我们顺着老人指引的方向望去,耳边仿佛听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童声朗诵从古色古香的学堂里传来。

我们走到旧县村的东南边,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是旧时下埠村及下江港通往县城的主要桥梁。《广东志》、《雷州志》都有记载:“宋时,士人戴弼先建。”相传宋朝下埠村学子纪应炎每天步行到湖光岩白衣庵苦读,踏露水,披晚霞,必从此桥经过。南宋嘉熙二年(公元年),纪应炎考中二甲进士。后人为纪念他,鼓励读书人要有纪应炎的志向,把桥命名为“状元桥”。古时周围的学子常到桥上缅怀古人,以励其志;赴考前,均要到此桥走走,冀沾先贤灵气,高中榜首。

离开旧县村,走进湖光岩。我们登上楞严寺拜见楞严寺周明谓老法师。据老法师介绍,相传在唐宋年间,寺庙的北侧有两个岩洞,曾设有学堂供童子读书,岩洞崩塌之后就在岩洞遗址下面建起乡贤祠,后来又拆除乡贤祠改为观音塑像,供游客瞻拜。《湛江市志》“大事记”记载:“大业年间(公元—年),陷湖(今湖光岩)初建惠灵侯祠(今楞严寺)。”

与楞严寺隔湖相望还有一座尼姑庵——白衣庵。它原是湖西雌狮岭崖壁上的一孔石窟,石窟外面的新佛堂由香港游客于年捐建。白衣庵其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唐朝末年,皇帝在雷州选美,有一白衣女子以死抗争,跳湖而逃,得救后就在湖光岩湖西雌狮岭崖壁上的石窟里筑庵修行而得名;二是庵内供奉白衣观音而得名。宋代遂溪第一位进士纪应炎(现麻章区湖光镇下埠村人),少年时,曾在这里读书,风雨不改。据《遂溪县志·山水》载:邑东南六十里,地势自湖母岭盘旋而南,石峰厄突,岩壑荫翳,中有潮,宏渊莫测,字曰湖光岩……右旋,旧有白衣庵址,宋邑人纪应炎读书处。

铁杷县、遂溪县治设在旧县村至今已有年。我们从旧县衙遗址遗存的文物和村民世代相传孔庙存在的说法以及湖光岩楞严寺、白衣庵古迹、古籍资料中综合分析判断,从隋、唐开始,遂溪官民尊孔重教之风气已经形成,兴建孔庙和创办学堂、书院方兴未艾。

由于遂溪县治设在旧县村时已经有孔庙,所以公元年把县治搬到现在的遂城时,时任知县传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孔庙建设,构建新县衙的同时也把孔庙建起来,经过几次迁徙,最后把孔庙建在县衙旁边。至明清年代,遂溪孔庙不断扩建,其规模越来越大,设备设施越来越完善。

公元年,遂溪县委县政府作出重建遂溪孔庙的决定并付之实施。遂溪孔庙建成之后,将是我国县级规模最大的一间孔庙。遂溪孔庙的始建年代应是隋唐年间,堪称千年孔庙。从贞观四年(公元年)唐太宗下诏兴建孔庙算起,遂溪孔庙其历史已有年。

千年铁耙、遂溪古城已消失了,但唐宋文化的古迹和美丽的传说还在。我们站在湖光岩狮子岭上,放眼西眺,可以眺望旧县村全貌,遐思古城辉煌,追忆孔庙风韵。我们终于在古城遗址中追寻到遂溪千年孔庙的历史!

特别声明:文章来源“遂溪旅游网”,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好消息!底部已开通评论功能!

请大家踊跃留言!

赞赏

长按







































复方驱虫斑鸠菊丸
白癜风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izhouzx.com/lzsrk/164.html